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守望三峽首頁

另一種注視

央視國際 2003年06月30日 16:19

  肖同慶(總導演)

  事實上,在最初的策劃案中,我仍然被宏大敘事所誘惑,我曾設想將總片名定為《見證三峽》,共分四部,每部四集:第一部,歲月江山,講三峽文明流傳。第二部,世紀工程,講三峽工程的建設史;第三部:故鄉兩岸,講三峽人文;第四部:逝者如斯,講即將消失的民俗文化。等我們從三峽踩點歸來,競厭倦了這種結構工整的佈局和考量,決定將鏡頭對準三峽平凡的人們,對準他們平凡的生活和他們賴以生存的平凡的土地。拍攝完畢,我們將整個系列片的名字改為《守望三峽》,在我看來,只有“守望”二字才能準確描述那些長江兩岸正在頑強生存的人們。

  我無法釋懷的是:在宏偉工程的背後,在悠久文明的近前,每天都發生著微小但不容回避的故事,它們足以感動後人,彪炳史冊。我舉個例子:在三峽庫區,有5萬座墳墓正往高處遷移。——為了保證水質的清潔,也為了“不讓祖先泡在水裏”。它肯定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遷墳活動。它雖只是一項偉大工程的很小部分,卻深深牽動著百萬移民對於祖先、土地與歷史的感情。

  對我們來説,不可能窮盡所有的滄桑巨變,也不可能實錄所有的歷史,那麼,就讓我們的鏡頭記錄下那些打動我們的每一個故事和細節吧。

  江水難得有清澈的時候了,江面上船隻穿梭來去,人們依然在長江岸邊揮汗如雨地勞作,這樣的日子已不知過了多少年。隨長江的曲折而彎曲著長長的石板路,繁衍著世世代代的繁華。它們樣子現在看來陳舊而衰老、灰暗而潮濕,但長江的潮來潮往給了它無盡的新鮮和活力。黃桷樹長在城墻的墻體上,軀幹從石縫中冒出來,根暴露在墻外面,粗大的根虬盤著、扭曲著,像瀑布一樣向四面八方散去。

  這是我們看到的三峽。

  大昌古鎮的老人門遷走了,又回來了,他們依然守著自己的小攤點辛苦度日,老人説他要埋在這裡,背後的山上是他祖祖輩輩的墳墓。奉節老城已成一片瓦礫,廢墟上,一群民工在搭蓬掏磚,在江水漫上來之前,這是他們的唯一生計。在巴東,一位91歲的老船工在造自己最後一艘帆船,在江上漂流了一輩子的老人,離不開船。

  這是我們鏡頭裏的三峽人。

  還有淒美的皮影戲腔,還有悲壯的川江號子,還有悠揚的二胡曲調,當然還有三峽人執著的訴説。

  這是我們聽到的三峽聲音。

  和波瀾壯闊的三峽工程相比,這只是一個個平凡三峽人走的一小段平凡的路,但這段路,也許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充滿最複雜感情的一段路程。

  三峽沿岸從1994年12月14起就機器隆隆,長江三峽工程—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在日夜不停地施工建設。人們還不能準確知道即將形成的巨大水庫將會怎樣改變未來的生活,但對於許多平凡的中國人來説,有些東西是永遠不會變、永遠值得珍惜的:那就是數千年直至今天,他們以及他們的祖先曾有過的掙扎與奮鬥,曾有過的感情與記憶,曾有過的痛苦與歡樂。可以肯定,正因為存在這一切,正因為不能忘懷這一切,正因為感恩于這一切,這裡的青山綠水,以及其間的那座大壩,才被活著的人們,賦予了希望與意義。

(編輯:東子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