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寫在後面的話
即便我們左思右想謹慎掂量,卻還是有相當的敗筆。大批量的別人已經不屑的景觀入畫的過程也就是無奈的過程。我常念叨:別把他(作家)拍成導遊啊,別把它(城市)拍成觀光指南啊!別別別呀。卻經常是拍吧。眾多的十分精彩的細節,一定在無數次的擦肩而過中失掉了。這使我想起那些曾用幾年甚至幾十年熬拍一個主題的人們。
導演闡述
一個人的經歷是城市經歷的一部分。對城市,任何一個人都有充當代言人的可能。只是,鏡頭通過取捨,賦予代言人以別樣的意義。當鏡頭從文字上移開,重新面對城市與人的時候,它其實已經背叛了文字,忠實的是文字的靈魂。
拾一片記憶打水漂
這是一個頗有意味的走進城市記憶的過程。這些作家以個人化的姿態走在城市大街小巷,職業身份退隱到了幕後,與其他人一樣,他們不過是同一個城市裏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但是,既然他們被選定為紀錄片的拍攝對象,其本身的個性特點,就決定了他們要以較為敏感、較為複雜的方式來表現一個城市對他們的影響。
關於“作家電影”
我們的敘述對象確定為“城市”,除了有欄目定位的因素之外,城市本身的魅力也是我們作出選擇的動機之一。世紀的滄桑巨變,在城市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城市被稱為是“文明的風暴中心”,這個現代化的過程和終點,既把各階級、各種族融合在一起,又造成明顯的社會差別,既有期望,又有幻滅,它象觸須般地、神秘地發展著。左拉和德萊塞很形象地把它描繪成為人類慾望和意志搏鬥的整個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