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玉石之路 > 正文

第六章 玉石人家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6日 16:44)

  在和田考察期間,我們見到了這次科考中的第二位奇人。

  他是由當地有關部門幫我們找到的一位收購玉石的老人。他叫肉孜買買提,今年六十多歲,幹了四十多年的玉石收購工作,其祖父、父親和兒子都是當地有名的玉石收購專家。四代傳人,可謂玉石世家。

  肉孜像所有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人一樣,剛見面就領我們去了一個小村子。這個村的名字用維語翻譯過來叫“偉大的父親”,為什麼叫這名字,當地人也説不清。這個小山村有一條山澗,繞村而過,是出産籽料的白玉河的一個支流。拾玉採玉,就是這個小山村的主要生活來源。進了村,我們發現,家家戶戶的大門口都放著一堆碼得齊齊整整的石頭,有黑色的、有白色的、更多的是綠色。肉孜老人告訴我們,這石頭就像是商店的招牌,説明這裡有玉石可賣。


肉孜老人(左一)和村莊裏的收玉人打招呼

  有肉孜老人的幫助,科考隊如虎添翼,很快熟悉了這裡。村裏幾乎所有的人都向他打招呼,而他也像是回到自己的家一樣,很隨便就推門而進,大聲嚷嚷幾句,又退了出來,帶我們向下一家走去。村裏收玉的人對我們這些“外來戶”十分慷慨,拳頭大小的玉石,隨意拿走,分文不收。這情景與和田集貿市場的斤斤計較場面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家藏的青綠色大玉石

  我們很快就發現了重要線索,村裏一位老人帶著肉孜來到一個深宅大院,所謂“深宅”,就是院子很大,進去都是葡萄架搭起的走廊,曲曲彎彎的進了一處門又一處門。維吾爾人的房子很有特色,向陽的一面,幾乎都是大敞著,沒有門窗,連墻也沒有,就像內地會館裏的古戲臺。這家主人是個十分魁梧的中年人,他領我們進到最裏面的一個院子,只見院裏有一塊半米見方的東西,用布和鐵絲圍著,鬆開鐵絲,把布一層一層揭開,裏面露出一塊青綠色的大玉石,估計大約有兩噸半重,是典型的山流水。這麼大的山流水是非常少見的,這家主人讓家人取來一桶水,一瓢一瓢地把玉石從頭淋到腳,在水的滋潤下,玉石變得光彩晶瑩。幾位玉石專家饒有興致地圍著玉石,古方等專家説,從這塊玉石的紋理和形狀看,是上好的雕琢用料。

  “是真的玉嗎,多少錢?”我們小張第一個問價,看來他的“毛玻璃陰影”還沒有散盡。

  “二十萬元。” 玉石的主人開了價。

  古方等專家紛紛感嘆,“咱們沒有大卡車,要是有車拉回北京,一齣手最少也值兩百萬元,雕成器物就更值錢,怎麼也值近千萬。”

  一席話説得大家心裏癢癢得,一個個直髮呆。看來是在盤算著用這筆錢能幹什麼吧。

  村裏的老鄉告訴我們,他們在山裏發現這塊玉之後,扎了一個木排,下面放了八個汽車輪胎,順著山水一共費時二十五天才運到村裏。


老鄉家收藏的墨玉

  老鄉介紹,過去如果從山裏撿到比較大的玉,為了防止玉石被碰撞破損,就先殺一頭驢,用驢皮將玉石包裹起來,外面捆上多道繩子,經官方的採玉人鑒定後,原封不動地運到京城。由於採用新鮮的驢皮包裹玉石,上面的血跡會沿著玉石的一些縫隙浸到裏面去,京城負責採購玉石的官員看到浸有血色的玉石,就會認定為玉石完好無損。後來,許多玉石玩家也往往將玉石包裹在被宰殺的狗或驢的皮裏面,把它埋在土中數年,讓血色更好的沁入其內。據説,這種帶有血色的玉石,價值連城。


玉石主人給玉石澆水

  我們在老鄉家看到的玉石是一塊質地純凈的墨玉,重達兩噸半,像這樣大的玉石,在村裏我們一共看到了三塊,另外兩塊雖説沒有第一塊那麼大,但也是足有兩噸左右的大傢伙。玉石的主人們把它們寶貝似得放在院子中心,每天還要給它們澆水,讓玉石保持潤澤。

  收藏第二塊大玉石的主人是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他告訴我們,全家三十幾口人的生活都靠兒子們從山上或水中揀回的玉石。這幾年玉石的價格上漲,生活越來越好,村裏蓋了許多新房子。我們看到,他家的門窗上刷的漆都十分鮮艷,看來這也是新房。

  新一輪的和田玉收藏熱的確興起了。我們曾經參觀過一家和田玉專賣店,店員告訴我們,近幾年來,和田玉器的銷量每年都有近50%的銷售量增長,各種品質的玉器價格也逐年攀升,以羊脂玉為例,1990年1公斤頂極羊脂玉價格只有180元人民幣;十年後,1公斤頂級羊脂玉的價格則達到了20萬元。十年間裏,價格漲了1111倍!

  玉石價格看漲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手裏都有了點錢,物質生活滿足了,精神生活當然也不能缺乏,於是就開始了對美的追求,而玉石恰恰迎合了這樣一種心理。另外的一個原因恐怕就是真正上好的玉石越來越少,物以稀為貴。不過,儘管玉石上品越來越少,近幾年還是不斷有大發現。地質專家推測,目前已經開發的玉石資源尚不及玉石蘊藏量的萬分之一,只是由於尋找和開採的難度太大,玉石才依然十分稀有。

  世界上最大的玉石是1971年美國加利福尼亞蕓特雷附近的海底開採出來的,重5噸,被命名為“玉石之王”。1977年,加拿大沃森湖發現一塊重達28噸的軟玉石;1978年,緬甸地區發現了一塊更大的玉石,重達90噸,但早在1960年,在我國遼寧省岫岩縣採掘出一塊特大玉石,體積為106.8立方米,重達267.76噸,比國外三大玉石總重量還多204.05噸,質地細膩,透明度好,是世界上真正的“玉石之王”。

  我國的玉之最

  我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一件玉製品:山西湖縣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所出土的用水晶制的小石刀,估計為距今8000年前的玉器。

  我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裝飾用彩石玉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璜、珠、墜等,估計為距今6800-7000年前的玉器。

  我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俏色玉器:河南安陽小屯村北出土的營玉鱉,為距今3000年前殷商時代之玉器。營玉鱉巧妙地把握玉料的自然色澤和紋理特點,將原有黑褐色皮保留下來琢成鱉的背甲,頭、腹、足均為青白色,黑色雙目和白爪上都留著黑色爪尖,神韻天成,妙趣橫生。

  我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翡翠製品:北京明定陵中出土的翡翠如意(公元1368年-1644年)

  我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漢代玉器:元帝渭陵附近出土的鏤空羊脂白玉、仙人奔馬、玉熊玉鷹、玉避邪。皆以和田玉製成。

  自古以來我國最大的一件玉製品:《大禹治水圖》玉山,現藏故宮博物院寶館,青白玉材質,高224厘米,寬96厘米,重約5300多公斤,由清代揚州玉工製作,前後共用了十年時間完成。

  中國最早的大件玉器:元代《瀆山大玉海》,現存北京團城玉弓亭內,重3500公斤,高0.7米,直徑1.35米,橢圓形經圍4.93米,底深0.55米,壁厚0.22米;釀酒三十余擔,傳為忽必烈釀酒器物。

  我國最著名的琢玉大師:明代末期的陸子岡。

  我國最早的一部金石學圖錄:呂大臨編撰之《考古圖》。

  我國第一部專門的玉器目錄:元代《古玉圖》,成書于1341年。

  我國第一部古玉學術研究專著: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吳一薇編撰之《古玉圖考》。

  中國最大的玉王:長7.55米,寬6.95米,高5.7米,體積106.8立方米,重量為267.76噸,為1984年遼寧岫岩縣內所採掘,形狀不規則,質地細膩,有深綠、綠、淺綠、紅、黃、黑六種顏色,這是我國最大的一塊玉石王,需要有15個成年人拉手才能圍上。

  中國最大的水晶王:屹立在北京中國地質博物館院內的重達3.5噸的水晶大王,1958年出土于江蘇東海縣房山鎮拓塘村。

  肉孜老人手上有一塊爺爺傳下來的羊脂白玉,這塊玉可謂傳家之寶,從不輕易示人,只是由於考察隊的到來,肉孜老人才把這個寶貝拿了出來。這塊和田玉潔白如脂,是老人收購玉石的基準,無論多麼好的玉,只要把它與收購的玉石一比較,優劣立判。按老人的説法,他收購的和田玉至今還沒有一塊能夠比過這塊羊脂玉的。


肉孜老人祖傳的羊脂玉

  世界上有不少地方出産玉石,惟新疆白玉獨佔鰲頭。白玉按顏色還可分為羊脂玉和青白玉,其中羊脂玉因色似羊脂,質地細膩,特別滋潤光澤,給人一種剛中見柔的感覺,是白玉中最好的品種,目前世界上僅新疆有此産品,産出十分稀少,極其名貴。

  聽説我們要去白玉河源頭,老人告訴我們,去一趟實在是太難了。老人近四十年的收玉生涯,其中有二十年是在山上度過的。他告訴我們,有一次去白玉河的源頭,突然暴雨狂風大作,乾涸的山谷洪流遍野,他騎的毛驢也被山水沖走了。幾個人全身貼在岩壁上,緊緊地扒住岩石,山水從袖口中流進,從褲管流出。山雨足足下了一個多小時,所帶的裝備和食物全部被沖走。饑寒交迫中,他們在山路上泥泥水水爬行了十幾個小時才回到山下,老人説起這些,至今還感到心有餘悸。

責編:陳玥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