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玉石之路 > 正文

第四章 玉癡奇人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6日 15:18)

  玉的特性和我們中國人十分相似,“守身如玉”、“冰清玉潔”、 “寧為玉碎”……那種玉石的美也就成了中國人人格的美。而對玉石的癡迷,也同樣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高潔的人。

  我們科考隊在進入塔克拉瑪乾大沙漠之前,就曾遇到過這樣一位“玉癡奇人”,他叫何永剛,對玉石的癡迷已經有二十多年。何永剛原來是新疆鐵路文工團的一把小提琴手,對玉的喜愛使他最終放棄了原有的一切,將所有精力都投到了尋找、收藏玉石中,幾年前還在新疆烏魯木齊建成了全國第一座私人玉石博物館。


何永剛原是一名小提琴手

  玉石博物館的收藏之精美、種類之繁多令人十分吃驚。在此之前,為對玉石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我們曾經走訪了許多收藏玉石的博物館和玉器公司,雖説那裏的珍品也很多,但都遠遠不如何永剛這座玉石博物館的收藏。

  在何永剛的玉石博物館裏,最令人稱奇的還是他的盤玉功夫。

  何永剛除了收集玉石之外,幾乎所有時間都用在了盤玉上。所謂“盤玉”,是民間流傳的一種賞玩玉石的方法,通過盤玉,可以使色澤晦暗的玉石整舊如新,並使玉石的顏色發生很大變化,歷代的玉石大收藏家都懂得盤玉,這是一種“功”,就像茶道一樣,是對某種事物的欣賞和研究,達到了一種境界,並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化。


盤玉奇人何永剛(左)

  “盤玉”這個詞,在《辭海》裏找不到,只是對“盤”字解作上下旋繞,似乎與盤玉也沒多大關係——總之盤玉絕對是個冷門。

  盤玉的功夫如今已近失傳,我們這些見多識廣的記者也是第一次見到盤玉,説簡單,好像再簡單不過,無非就是用手在玉石上反復不停地摩擦直到玉石發熱,停上一會兒,對玉石反復欣賞一陣,再重復開始上述動作,一直持續下去。如此盤玉,可謂繁複至極。何永剛每天盤玉至少六個小時,每天無論幹什麼事,也無論風霜雪雨,幾十年如一日盤玉不止。好在盤玉並不妨礙幹其他事,他告訴我們,自從愛上盤玉以後,連感冒都很少得。為了維持玉石博物館的運營,他必須有很多時間去照顧一些生意上的事,有時從外邊回來很累,坐下就不想動,但一摸到玉石,又來了勁。我們問他每天什麼時候盤玉,他説:“一般都在晚上十一二點之後”。難道就這麼盤上六個小時?天都快亮了!他點了點頭——對我們這些俗人來説真是不可理解。

  何永剛引經據典地為我們講述了一番玉石與健康的道理。他説:“玉,這個名稱本身與醫學有關,源自西班牙語。玉石中含有硒、鋅、銅、鈷、錳等許多微量元素,佩戴在身上,與人體長期接觸,這些有益元素逐步會被人體吸收,使體內各種微量元素得到補充,起到祛病健身的作用。另外,玉石還具有穩定情緒、增強人的快速反應能力等功效。

  從藥物學上來講,長期佩帶寶玉石,可以保持人體內各種元素的平衡,不同的寶玉石有不同的作用。礦物醫學研究證明,有些寶玉石能産生高強度光電效應,釋放出足以影響人體生物電,調節新陳代謝的能量。東南大學生物工程系採用現代技術研究表明:人體本身會産生溫度場、磁場、電場,從而構成一個“生物信息場”。這個“生物信息場”會産生一種相應波譜,被稱為“生物波”。“生物波”可産生生物電,它有一種奇特的效應,即光電效應。

  玉石有“除中熱,解煩懣,潤心肺,助聲喉,滋毛髮,養五臟,安魂魄,疏血脈,明耳目”等療效,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人民就將玉石用於醫療保健。這在《神農本草》、《本草綱目》等古代醫藥名著中都有記載。

  更讓我們驚奇的是,何永剛向我們介紹,玉石不僅有益人體健康,還有免禍保平安的功效。一個朋友有一次出差,汽車在公路行駛途中前輪突然脫落,整個車翻到了二米多深的溝裏。車輛完全報廢,可是他一點事都沒有,就擦傷了一點皮。慶倖之餘,這朋友下意識地摸了摸挂在脖子上的玉璧,發現玉璧已經碎了。

  這是不是所謂“玉碎”的又一種解釋呢?諸如此類的故事,我們的確聽到很多,戴玉保平安也得到了相當一部分人的認可。也許,今天的研究者都認為這是迷信,不可相信。其實,剔除其中的迷信成分,其中也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這就是趙汝珍在《古玉辨》裏所分析的“豈知此乃精神貫注之結果,並非無理性之言也。蓋古人視玉極重,佩之宛同載祖搬遷。其一舉一動,必特別小心。必視而後動,慮而後行。若是,則必少生是非,少遭意外。即偶遭意外,因心志有可靠之保護,必有意外之幸運。因之遂謂舊玉可以護身。”也就是説,因為視玉極重,所以精神極其專注,即使偶遭意外,可能會因為心志集中,而有意外之幸運。

  因佩玉而免遭意外之禍,這可能純粹出於偶然,也可能確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但不管怎麼樣,玉保平安作為一種信念,起碼反映了人類共同的願望。


盤玉

  在一整天的採訪中,我們多次注意到何永剛的右手掌心一條硬硬的老繭。他告訴我們,這就是盤玉的結果。他的手曾拉過二十多年的小提琴,也許正是這一雙經過嚴格訓練的手,才能經得起每天六小時盤玉不停。

  何永剛最讓人稱奇的就是經過他盤過的古玉,不僅煥然一新,還可以增長!他給我們看了手中正在盤的玉鐲,經專家鑒定,這是個古玉鐲,古玉鐲的擁有者死後,這只玉鐲成了陪葬品埋在墓中,迄今至少也有六七百年曆史,古墓被盜後,人們發現了這只玉鐲,最終何永剛把它買了回來。

  這只玉鐲在地下埋了幾百年,受土層的擠壓,地下各種物質的滲潤,已經變成了土灰色,而且上面還出現了兩條裂紋。何永剛為了留資料,開始盤玉前給這只玉鐲照了相,量了粗細,作了紀錄,還特意在玉鐲中留了一小段沒盤;盤玉才不到一年,土灰色的玉鐲變成了晶瑩的乳白色,更奇怪的是,玉鐲的裂紋不見了,用何永剛的話説就是“自動修復”了。不僅如此,這只玉鐲經盤摸之後,還變得粗了起來!

  不看不知道,沒有盤的那一段玉鐲還是土灰色,且色澤污濁;而經他盤過的那一部分,竟比沒有盤過的部分粗了整整兩毫米,若非我們親眼所見,任何人也不會相信,按常識説一個物品只能越磨越細,怎麼同是摩擦的功夫,卻把玉鐲給盤粗了呢?


被何永剛盤過的古玉鐲比沒盤前粗了兩毫米

  按何永剛的解釋,這是人與玉石的一種能量交換,這兩毫米的增值,是他用手對玉石六千五百七十個小時盤磨換來的。他非常認真地説,“玉石通靈啊,他絕不是冷冷冰冰,死死板板的一塊石頭。它跟我們一樣是活的”。這個“活”,就是孔子説的“君子如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正是這種一代一代對玉石的執著,將玉石價值推向極高的精神境界。我們也正是沿著這條玉石發展的歷程,倒溯時間線,去探尋這令人癡迷的源頭。

  今天,雖然德操以玉的風氣大大淡化,佩玉者多數已説不出玉有那麼多的道德內涵,但佩玉作為一種有道德修養和文化品位的象徵,依然為一部分人所認同。

  在一部分佩玉者眼裏,玉也是一種寶貴的標誌,它表明佩帶者的身份和富有。雖然今天已完全取消了以佩玉區別官位大小的制度,但佩玉作為一種大戶人家出身的標誌,作為一個“大款”的氣派,仍具有相當的魅力。

  玉器在古代作為一種禮器,本就有著祈求吉祥的寓意。古人對自然界的不測風雲、人世間的旦夕禍福無法理解和抵禦,便只能求助於神靈的保祐,而玉便是與神靈的溝通、祈求吉祥如意的一種瑞物。

責編:陳玥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