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棒棒兒》(三集)
8年前的春天,重慶電視臺曾磊聽説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叫旦子的棒棒兒會寫文章,已經發表了四五十篇作品。棒棒兒也叫扁擔兒,是重慶話,專指那些以替人搬運東西為生的民工,這些人遊走在街頭巷尾,為一塊錢、兩塊錢的活兒揮汗如雨。這個時候曾磊正年輕,他也和這些棒棒兒一樣,有的是力氣和熱情,以及對紀錄片的夢想。
《神鹿》(兩集)
1992年春天,鄂溫克族第一個畫家柳芭由於不適應城市生活,辭去工作,回到了大興安嶺山林。就像11年前考上大學的時候一樣,柳芭在自己32歲時作出的這個決定在當地成為了一條新聞。鄂溫克族是中國惟一的一個飼養馴鹿的部族,此時正處於從遊牧走向定居的變遷之中。孫曾田得知了柳芭的故事,他從中央電視臺申請到一些過期的膠片,開始拍攝紀錄片《神鹿》。
《向海》
10年前,紀錄片《家住向海》引起了人們對向海的關注。向海是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草豐美,百鳥飛翔,人與鳥兒十分友好。1992年,向海被列入拉姆薩爾公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03年,由於向海生態移民的問題,該片導演程婕再次走進向海,她所看到的是否一切如舊呢?
《大河》(兩集)
1996年,紀錄片導演蔣樾來到了三峽工地上,此時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已經一年多,他想拍攝一部關於這項大工程的紀錄片。一個雨天,蔣樾走到一段江邊坡地上,看到黑壓壓一大群人從坡底往上爬,他們剛剛從坡底的船閘裏收工。被這個場景所打動的蔣樾決定從這些小人物人中選擇自己的拍攝對象,他最終選定了在這裡打工的一對青年男女,女孩張倩在江左開油鏟,男孩楊丹軍在江對岸開車。
《重訪最後的馬幫》(四集)
1997年8月15日,雲南導演郝躍駿走進了滇西南的獨龍江峽谷,他的目標是拍攝一部關於馬幫的紀錄片。這是一支誕生於紀五十年代的馬幫,也是中國最後的一支國有馬幫,每年運送600噸左右的物資翻越高黎貢山,進入獨龍江流域,是大雪封山期間獨龍族人的生命線。4個月前,通往峽谷的公路開始興建,公路修通後,最後的馬幫也將解散。
《最後的山神》
1992年,34歲的內蒙小夥子孫增田來到了大興安嶺鄂倫春族居住地十八站,他把鏡頭對準了孟金福一家。孟金福是最後一代成長于山林中的鄂倫春人,也是鄂倫春族的最後一個薩滿。11年後,年屆不惑的孫曾田再次來到大興安嶺,孟金福已經于3年前去世,孟金福的老伴兒丁桂琴遠離山林,搬到了城市居住。
《尼瑪》(兩集)
尼瑪是一個藏族小夥子的名字。90年代初,在雲南大理的一條小街道上,尼瑪和妻子曉敏開辦了第一家咖啡館。光喝咖啡,沒有西餐顯然不合適,而尼瑪和他的妻子又不會做,於是他們在咖啡館貼出一張廣告,"如果您願意教會我們做一道西餐,那麼這份西餐就歸您自己吃"。他們的生意很快興旺起來。這條街道後來小店林立,成為著名的“洋人街”。
龍脊 (三集)
整整十年前的1994年,陳曉卿第一次來到廣西龍勝縣小寨村,他立即被那裏秀美的風光,悠揚的山歌和可愛的孩子們所吸引。半年後,他完成了紀錄片〈龍脊〉,而他的合作者,桂林電視臺的同行們卻一直沒有中斷對那群山裏孩子的關注。正是他們的努力,我們今天才得以看到這些孩子們十年來不間斷的成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