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秋夕瑣談 > 正文

上海老阿婆:“還是兒時的月亮值得回味”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28日 12:57

  新華社上海9月27日電(記者俞麗虹)“中秋節晚上回來一起吃飯吧?”70多歲的尤阿婆從中秋節前一週就開始給5個子女打去電話、逐一詢問。這是幾十年來形成的老規矩,儘管尤阿婆心裏明白兒孫們都工作忙,今年中秋能否回家吃飯還沒準。 “雖然今年的中秋月最亮最圓,但還是兒時的月亮值得回味。”尤阿婆嘮叨。“現在的年輕人動不動就愛去飯店,方便是方便,但老早過節的味道也沒有。”尤阿婆説,自己兒時,過中秋不僅意味著可以“吃頓好的”,還能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譬如,上海人中秋宴好用桂花蜜酒佐食,她就曾經問過自己的祖母,得到的答案是月亮上只有桂花樹,嫦娥娘娘用桂花釀成了酒,為團圓之日助興。“所以後來每到中秋,就會想起桂花酒香香甜甜的味道。”

  雖説中秋之夜舉家圍坐吃團圓飯、共賞明月,也是國人追溯久遠的傳統,但與除夕年夜飯市場的火爆行情相反,中秋家宴似乎並沒有引起精明商家的多大興趣。記者採訪申城多家賓館飯店發現,專門設計、烹制、銷售中秋家宴的店家可謂寥寥無幾;僅有的一家飯店于中秋之時推出“蟹宴”,也是因為農曆八月十五恰好趕上了“秋風起,蟹腳癢”的品蟹季節,並非特意為中秋而設。

  “中秋節不放假,又常常是工作日,所以造勢的‘先天條件’遠遠不及年夜飯。另一方面,中秋節的風頭主要都讓月餅給搶走了!”申城飲食行業的一位資深從業人員解釋説。在他看來,商家的冷淡,主要是因為中秋家宴缺乏可以炒作的空間。

  在尤阿婆17歲的孫子的概念中,中秋節基本上只能與吃月餅劃等號。儘管這名高中一年級學生對“雪月餅”“冰激淩月餅”“芝士月餅”等市面上層出不窮的新産品如數家珍,但被問起月餅的由來時卻直搖頭,更別提“中秋吃芋艿,按照傳統的説法有辟邪之意”“莼菜、鱸魚之所以成為中秋家宴上的時令菜肴,不僅因為這一時節的莼菜、鱸魚好吃,更因為其中暗含遊子思鄉之意”等古老故事了。

  上海市商業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齊曉齋分析説,商業氣息已經不可阻擋地滲透到了現代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但商家們常常只是將傳統節日的外在形式簡單剝離出來,在吃什麼、送什麼上大做文章,並且不斷強化、放大,結果將中秋節簡化成為送月餅、吃月餅。相反,傳統節日、食品、習俗背後真正蘊涵的文化、歷史、親情卻被漸漸淡化,甚至漸漸遺忘了。“如今,當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天天都能像從前過節一樣‘吃頓好的’,傳統節日如何才能區別於其他的364天?中秋宴也好,年夜飯也罷,不同的傳統節日應該有不同的味道,而這種獨特的味道需要用親情、文化來調配。”

(編輯:郭翠瀟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