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舞蹈《那一片蘆蕩》:鐵壁銅墻化柔為剛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20日 13:54 來源: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週年之際,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應志琪、楊昭信創作編導的抗戰題材舞蹈作品《那一片蘆蕩》,最近在第三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上引人注目並獲優秀獎,這也是所有參賽節目中惟一一部反映抗戰題材的作品。

  新四軍與沙家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盡人皆知。要在人們熟知的歷史往事和人物形象中另辟蹊徑,重新詮釋那一段早被詩歌、小説、戲劇、影視等多種藝術形式錶現過的烽火史實絕非易事,非但需要挑戰的勇氣,更需要創新的智慧。

  編者在創作這部作品前,專程深入新四軍生活戰鬥過的地方體驗、采風、蒐集素材,當他們來到當年的抗日根據地沙家,頓時被眼前雄奇壯觀的景象震驚了:只見那一望無際的蘆葦林,被風一浪一浪推動,大片大片起伏。青青的蘆葦、高大的蘆葦峻拔于湖面之上,聳立於狂風之中,寧折不彎、堅忍不拔,充滿頑強的生命力。編者的心弦被撥動了──這不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寫照?不正是我們軍魂國風的縮影嗎?一種創作的激情在胸中澎湃,藝術的靈感呼之欲出!

  當一聲聲“啊啊啊”的無字歌謠穿越風雲滄桑,在“嘩嘩嘩”的水聲中洶湧而來,我們看到有一片蘆蕩在天邊起伏。蘆葦們迎風挺立、浴雨抗爭,一棵、三棵、五棵,乃至成行、成排,列陣成為堅強不屈的鐵壁銅墻。受傷的新四軍戰士艱難地在蘆蕩穿行,時而被葦林的身軀所掩護,時而被葦葉的手掌所攙扶,時而又被葦桿的臂膀所托舉……不難看出,編者非常智慧,選用了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把蘆蕩幻化為人,幻化為大地、母親,用擬人化的創作手法,在具有鮮明江南地域文化特色和充滿濃郁民俗風情音樂韻味的廣闊背景中,展開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情感結合與藝術再造。

  在編者手下,蘆蕩是土地、是搖籃、是人民的化身,革命在這裡養精蓄銳。蘆葦組成了一個溫柔強大的母性土地,士兵則組成了一個堅強不屈的雄性軍團……就這樣,人民養育軍隊、軍隊離不開人民、軍民血肉相連、唇齒相依、同仇敵愾、團結抗戰的主題被編者緊緊地抓住了,並將之形象傳神地樹立在舞臺上。

  當然,這只是編者對創作主題的一次準確捕捉與成功運用,在歷史人物的塑造、生活內涵的揭示、視覺形象的構建、舞臺空間的拓展上,還要求編者必須給予透徹的把握與深度開掘。


  《那一片蘆葦》繞開全景式的描述,選取幾個特定場景,以洗煉的筆觸、詩化的語言,運用虛擬的手法、塊狀的舞段,對那段生活和歷史實現遠距離的跨越與零距離的親近。編者詩意地揮灑想象之力,把具有濃郁江南地域文化特色的評彈音樂糅進舞蹈藝術之中,以蘆蕩為載體,物人化合,虛實互動,在雨行蘆林、水聲拍岸、烏雲壓頂、千葦怒聳的大氣勢大氛圍襯托下,著力展示人民和戰士面對惡劣的環境、險惡的敵人,相互支撐的血肉親情、不屈不撓的生命意志和前仆後繼的戰鬥精神。

  整個舞蹈,是對歷史的濃縮而非簡寫,其中不乏宏大的想象和精緻浪漫的片斷構思──

  看,在葦林如臂的環抱中,兩段詩性的雙人舞纏綿悱惻──受傷的士兵步履踉蹌、搖搖欲墜,最後昏倒在柔軟的蘆葦上,此刻的蘆葦作為少女也作為母親、作為姐妹也作為嫂子,正以柔弱的身軀給予堅實的支撐,並把士兵高高托舉。這一托,托出了呵護、關愛,托出了人民對戰士的深情;這一托,把軍隊托向了勝利,把革命托成了豐碑。

  又看,在琵琶彈撥出的密弦如珠急弦似鼓的緊張氣氛中,暴風驟雨實然降臨,一場激烈群舞隨之展開──蘆葦們如戟似劍、縱橫騰挪,散開,是一棵棵遮雨的樹;聚攏,是一排排擋風的墻。愛,使人無私;愛,也使人堅強;蘆葦代表的柔情與母性,在這場掩護傷員、抗擊風雨的戰鬥中,變得劍拔弩張、驚心動魄,溫柔中的堅韌、柔弱中的剛強盡展無余。

  再看,在蘆花如雲、葦葉似蔭的遮掩下,傷癒的戰士穿行而出,手臂似軍刀揮舞,目光如彈弧遠揚,蓬勃的生機、高昂的鬥志、必勝的信念在母性的蘆蕩蔓延、擴張。這一充滿英雄主義激情的舞段,明顯地凝結、濃縮了思想的力量,喻示著人民哺育的軍隊無堅不摧,戰無不勝。

  縱觀全舞,可以看出編者對蘆葦充滿鍾愛。當然,這是美學意義上的鍾愛,以蕩為景,以情為線,以葦喻人,以人化物;女兒柔情、男兒剛強,柔與剛互濟,力與美交融,在短短5分鐘的演出長度中,充滿盪氣迴腸的大氣魄。作品雖小,卻展現出那麼寬闊的精神境界、那麼深邃的思想內涵、那麼大氣磅薄的民族不屈精神之能量!(李峰)

責編:周玫

相關視頻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