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從1991年1月27日第40期《正大綜藝》開始,節目內容有了較大的調整。到1992年5月20日播出的第106期《正大綜藝》節目為止,這一段時間裏的節目很難用“好”、“不好”這樣的形容詞作評論。最讓人感動的是參與節目製作的所有人員的那種精神狀態。
因為欄目剛創辦無經驗可循,大家希望找到一種模式,使製作出的節目既不同於文藝晚會,又有別於專題節目;既有知識性,又不枉“綜藝”二字。所以,從第40期節目開始設立了“集錦搶答”、“音樂問答”單元節目,每播完一個“世界真奇妙”之後,便緊跟四五次提問。這樣每一期節目中提出的問題數量多達16至18個。
在這種構架中,你能感覺到節目中提出的近20道問答題,似乎就是節目知識性的最大體現。當時做節目沒有對成功的期許,只有對節目立意是否失敗的擔心。不管是誰想到一個好主意,一經領導通過就會認真運作。一旦看到哪些作法不妥,也會認真調整。但是,“問答題”畢竟不是“節目知識性”的最大體現。
從1991年7月28日第66期節目開始,“世界真奇妙”單元的提問,又恢復到原有的一個問題。在“集錦問答”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電影”、“動物”、“體育”方面的問答。這樣每期節目的問題由原來的16至18個減少到6至8個。每期節目中提出問題的數量減少了,但問題的內在信息卻有了明顯的增長與提高。既強調了節目的知識性,同時也使節目的綜藝性更為突出。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節奏快、內容豐富、知識性強的小單元節目,其中的大部分是靠中央電視臺內的資料,節目組成員自己重新剪接編輯完成的。大家把一切榮辱置之度外,一心為了辦好節目,每個人都很看重自己為這個節目做了些什麼。也許這就是人們常説的責任感。儘管當時也有矛盾、爭吵,但就是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和良好的團隊意識,支撐著這個欄目走過許多溝溝坎坎。
為了讓更多的觀眾參與節目,大家還想了許多辦法,比如:請現場外的觀眾回答節目中的提問,用“快速搜索”的方式請場內幸運觀眾和嘉賓一起回答,加上請現場嘉賓表演節目……這些看似隨著場上的氣氛,自然的、隨意的出現的變化,其實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比如:在看過匈牙利《老人之手》的短片節目之後,問現場嘉賓楊麗萍女士如何用手來表現“雨絲”、“烈火”、“小鳥”等舞蹈語言。這之後,一分鐘的“孔雀舞”表演使這期節目更具魅力。
總之,不論後人用什麼樣的標準來評論當年這段時間的節目,都不能忽視這段時間的節目內容與形式的不斷調整和修正。在每期節目中,我們把那個熱熱鬧鬧、非常快樂的集體投射到節目的立意之中,把每一個人最優秀的想法和建議,用團隊精神在節目中表達出來。
但是不管節目內容調整到什麼程度,辦得如何花樣翻新,欄目主持人永遠是觀眾的固定話題。時隔多年,當人們用一種變化了的心情去評論最初的節目主持人時,評價是相當寬容的。可是在當時,從四面八方傳過來的聲音並非都是讚歌,有些相當刻薄。這個欄目最初選中姜昆做節目主持人,就是希望姜昆能把他特有的職業幽默、機智帶到這個節目之中,使節目的娛樂性更為突出。可惜的是有些觀眾對姜昆的主持風格不認可,對姜昆那種很隨意的、很輕鬆的交流方式不習慣。加上姜昆自己也另有重任,很快便從主持人的位置上退了下來。
從第66期節目開始,節目主持人由趙忠祥和楊瀾擔任。趙忠祥的沉穩,楊瀾的熱情,為這個欄目留下可圈可點的一頁,他們聯手把這個欄目的收視率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