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希提島上的行政中心帕皮提也是法屬波利尼西亞的首府。這個商業城鎮是不同民族的一個大熔爐,波利尼西亞人、歐洲人,來往穿梭在市場街道中。
中央市場每天黎明時分開始營業,這裡是每位遊客都應參觀的地方。它是波利尼西亞傳統的展覽櫥窗,也是塔希提島社會生活的中心。這裡擺列的水果和蔬菜主要産自莫雷阿島和有肥沃平原適於農作物生長的其他島嶼的種植園。這裡屬於熱帶海洋性氣候,氣溫高、濕度大,全年變化不大,平均氣溫是攝氏25度,變化不超過5度。氣候條件很適合種水果和蔬菜。濕潤的空氣使這裡全年姹紫嫣紅,花香四溢。所以塔希提島又名“花島”。
距離塔希提島480公里的馬尼希基環礁是波利尼西亞珍珠養殖業的中心。這個産業幾十年前從這裡,開始發展起來。南太平洋典型的珍珠養殖場之一是布謝養殖廠,這裡生産的黑珍珠,是法屬波利尼西亞的財富之一。
珍珠的形成是以一粒沙子與黑唇牡蠣——珠母貝——的偶然結合開始的。當珠母貝不能把一粒沙子這樣的異物排出體外時,它便分泌出一層又一層的珍珠質。珍珠質積聚起來,就形成了珍珠。
採訪:“波利尼西亞的牡蠣是受保護的。如果在珊瑚礁上發現了天然生長的牡蠣,你是不能把它隨身帶走的。所以要得到生長珍珠的牡蠣,必須自己養。我們把叫做‘採集器’的東西放下去,捕捉小牡蠣,用它們養殖珍珠。”
法屬波利尼西亞有1000多個珍珠養殖廠。現在的珍珠養殖大多在叫做“養殖站”的水下進行。
採訪:“每天上午潛水員下到水下養殖站檢查牡蠣的位置,使一切都保持在良好狀態。然後他們就把當天處理的牡蠣搬到在浮動平臺一端的過渡養殖站上。就是在這裡,在太陽曬不著風吹不到的地方,對牡蠣做好放入養殖站前的各種工作。在一天工作結束時,我們再把牡蠣放回到大養殖站中去。”
在法屬波利尼西亞發現的大牡蠣是只有在溫水中才能發現的巨型牡蠣物種之一。成年牡蠣能夠長到直徑25厘米長,重量有4.5公斤多,生命達30年。這種牡蠣偶爾含有天然的精美黑珍珠。但是養殖珍珠是人工干預的結果。植入者把叫做珍珠核的帶有其他牡蠣珠母層的細小圓粒植入牡蠣體內。這是珍珠生成過程的開始。
植入者的工作是最受尊重的。艾蒂安 圖伊瓦是從實踐中學會的,不過現在在珍珠養殖學校裏開設了植入技術課程。
採訪:“首先我要看一看能否進行植入。如果能植入,我就進行,如果不能,我就把它放一旁。
這裡我正為植入進行準備,以便能開始植入工作。首先,要做到不把牡蠣弄死。牡蠣死了,就不再可能成為珍珠的母體,最終就不會有好結果。那就是植入物。我們在這個珠母層上切開一個小口,把它塞進去,這樣以後就會得到一顆珍珠。如果把珍珠核塞進去時不帶著一點兒珠母,也不會得到珍珠。珍珠核取自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發現的一種介殼,當然我們還要對它進行加工。”
艾蒂安 圖伊瓦是一個關鍵性人物,整個養殖場的事業取決於他植入操作的成功與否。但是植入操作並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成功率在25%到40%之間。像他這樣熟練的操作者一天能做約300個牡蠣。
牡蠣離開水的時間不能太長。做完植入手術後就要及時把牡蠣放入海水中。開始放在浮動平臺的一端,然後放入瀉湖。這些牡蠣在海水中至少要懸浮兩年。塔希提島每年生産6噸珍珠。這些從瀉湖中産出的財富是法屬波利尼西亞的驕傲。
人們想到法屬波利尼西亞時,首先想到的是那高大的棕櫚樹和天堂般的海灘,但是波利尼西亞人還有著重要的文化傳統——正是這種傳統使南太平洋的這些島嶼有了自己真正的獨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