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進入21世紀時,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而所有這些變化都對學校産生著深刻的影響。面對僱主的需要和學生的需要,學校不知何去何從,而它們面臨的挑戰只是剛剛開始。《世界人權宣言》説,教育的目的在於充分發揮人的潛能和學會對基本權利的尊重。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學校必須做三件大事。
嘉斯頓 米亞拉雷:
“第一是為學生從家庭的狹小圈子過渡到社區和整個社會提供舞臺,幫助學生融入社會——我們處處可以看到這個過程,只是它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第二項基本任務是使學生把過去、現在和將來連接起來,組成一個鏈環;第三項基本任務是從局部的社區文化開始,讓學生接觸世界文化,實際上是培養學生的人道和博愛精神。”
全世界仍有2億3000萬兒童和將近9億成年人是文盲,其中三分之二是婦女。今天,在許多國家,電視正以動人的形象轟擊著兒童。媒體對兒童的情緒有極強的吸引力,學校現在很難使學生回到現實中來,很難教導他們認真分析,把各種信息聯絡起來,融入他們的知識庫中,使這些信息具有真正的意義。要讓兒童做到這一點是當前學校的一項緊迫任務。
近年來,一些國家的政府動輒削減教育費用。教育機構不得不向私方求助,以獲取它們所需要的費用。但是真正令人擔心的是,從長遠觀點來看,學校課程將迎合工業的需要,從而改變“培養獨立思考的未來公民”這一辦學宗旨。教育部門必須繼續做出不懈的努力適應社會的變化。
克裏斯托弗 魯卡斯:
“美國有重視多樣性的傳統,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並存,同時每種學校又有多種不同的形式。例如,在公立學校這一塊,他們又辦起了所謂非傳統學校——即因對現存教育制度不滿而在組織、目標、教學方法方面採取非傳統措施的學校,還辦起了所謂有吸引力的學校——即以設備精良和師資優秀吸引各種學生來源的學校。此外,還努力保留了由不同教會和教派所辦的教會學校。還有私立的非傳統學校和預備學校,他們開設公立學校裏沒有的課程。”
目前,學校正投入鉅資把新技術融入教學內容。
阿倫 薩多夫尼克:
“計算機技術的作用顯著,例如國際互聯網能使學生體驗他們在過去只有通過旅行才能看到的東西,他們可以檢索世界銀行的數據庫,去做那些5年前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如果我們認為技術是一種強化學習的工具,那麼可以説計算機的出現是一種福音。
可當它們被用來代替教師,當它們被用來替自己思考和行動時,當它們被用來做孩子的保姆時,它們有很大的負面作用。”
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每個人都有對自己産生過深刻影響的老師,他們教導我們以一種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
如果學校的功能是傳授重要的知識和價值觀,那麼學校本身就必須被看成是寶貴的,有價值的。
阿倫 薩多夫尼克:
“現在整天宣傳的是,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美、要瘦、要出名、要了解最新的時尚、要穿著得體等等。所以,如果大眾文化不重視學習,我們怎麼能期待我們的學生重視學習呢?學校所教的常常是我們的文化並不重視的東西。所以,如果我們想使我們的學生認真學習,我們的文化必須重視學習。”
明天的學校必須堅持原有的方針,繼續努力實現四個基本目標:教導人們如何學習,如何做事,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做人。學校應當為在這個世界上創造尊重、公正和平等的氛圍發揮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