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時期
公元4至6世紀被稱為古典時期,是印度藝術最輝煌的時期,
在北印度的笈多王朝消失後的數個世紀內,古典風格得到了延續,它以形狀的純潔性為特徵,臉部及身體得到理想化處理,並且矜持有加。
對於佛教藝術來説,它在圓雕這點上達到了一個美學高度,比如説在佛陀的造型中,所有的臉部都非常漂亮,超凡脫俗。
佛陀的形象後來被固定在這樣的特徵上:耳垂鬆弛,這是智慧的象徵;顱骨由一些朝向右側的短髮覆蓋,表達吉祥如意的意思,突出的顱骨,充滿著超人的智慧。佛陀的相貌具有某種含義,尤其是他的眼睛,半開半閉,內眥突出,並向太陽穴處拉伸,表現出默祈的狀態,並通過下放目光至信徒身上來表現仁慈。同樣值得一提的是,佛陀的頸部在轉動時還顯現出皺紋。
這個時期的佛教不再是早期的佛教了。佛陀由眾多的弟子和菩薩輔佐。菩薩是獲得輪迴生命的人類,而輪迴生命——根據印度信仰——是凡間每個生靈的命運。否則,這些佛教徒就會拒絕修煉至最高的涅盤境界,修行使得他們可以達到這種最高境界,復活後可以拯救人類。
印度教從這個時期開始迅速發展。其神殿數量眾多且多種多樣。
波羅時期
從7世紀和8世紀開始,北印度和南印度的藝術風格開始朝不同的方向發展。古典主義的美學風格仍在流行。
觀世音菩薩手拿一支玫瑰色的蓮花。他站立著,背靠石碑底部,所有這些都讓人想起古典主義風格。裙裝透明而緊貼身體,體態純潔,臉部頗具特色,飾物經過慎重選擇,不過可以看出製作時的某種僵硬及乾燥痕跡,表明這是波羅時期的作品。這種乾燥是因為在波羅時期,佛教作品是在地面上創作的緣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