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文 伯林曾經被描述為“最難打交道的猶太商人”,也非常快地適應了好萊塢巨頭的需求。他的作品為好萊塢新星的誕生創造了機會。伯林為電影所譜寫的五首曲目名列廣播電臺音樂節目的前位,並作為流行音樂迅速席捲整個美國。
百老匯的詞曲作者憑藉著自己的實力成為社會名人。不久,更多的人來到了好萊塢,其中包括理查德 羅傑斯和勞倫茨 哈特。他們因為早期的作品《曼哈頓》(Manhattan)而名聲大振。
沒有人比喬治 格什溫更加厭煩好萊塢歌曲創作者之間的吵吵鬧鬧。他迫切地希望能夠有機會向新的音樂劇發起挑戰,而不再只是好萊塢的賺錢機器。
1934年,格什溫開始排練一部大型舞臺劇。在卡羅林那州南部的黑人社區他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工作。格什溫非常注重貼近人們的生活,因此在作品更能夠傾注自己的真實情感。他去了南部,到教堂裏和人們一起唱歌;到跳舞的人群當中和他們一起拍手,一起歡笑。他是一個非常積極活躍的人,他體驗那裏的一切,因為他要感受置身於其中的滋味。
音樂劇《波吉與貝絲》(Porgy and Bess)把美國改變對種族問題的態度帶入到娛樂界。黑人和白人觀眾首次坐在一起,共同欣賞舞臺上的表演。
評論人把“波吉與貝絲”戲稱為猶太人和黑人的攪拌器,無意之中卻道出了問題的關鍵。這一劇目標誌著,經過三十多年不懈努力,黑人音樂和白人音樂真正融合在一起。
自從格什溫和伯林這些移民家庭進入到紐約之後,流行音樂從滑稽説唱和懷舊感傷發展成為一種新興的流行音樂産業。猶太人音樂家和黑人音樂家身上所蘊藏著的巨大創作潛能構築成一股強勁的力量,這股力量向美國乃至於全世界的時尚領域、社會道德觀和社會偏見提出了挑戰。
三十多年來,正是那些離開了俄國家鄉的猶太人播撒的種子,成長為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流行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