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印度人分辨鑽石的方法就是在清澈的溪水中進行比較鑒別,最好的鑽石是沒有顏色的。塔韋尼耶把鑒別鑽石的方法向前推進了一步。他根據鑽石的切割情況、鑽石的重量、顏色和清澈程度進行分類,這種精細的方式為後來的鑽石分類法奠定了基礎。
但是對於塔韋尼耶來説,鑽石的最大價值在於它的歷史。否則,他就會興趣大減。
1669年,塔韋尼耶回到法國,他給法國皇宮帶回了神奇的東方傳説。另外,他的鑽石收藏是西方人以前從未見過的。
路易14時期的法國宮廷生活達到了奢華的頂峰。受到塔韋尼耶收藏品強烈吸引的國王,最後決定購買44顆大鑽石和上千顆較小的鑽石,其中包括一顆重量為112克拉的藍色鑽石。
據説,這顆寶石是從印度教神那裏偷竊而來的一隻眼睛,因此它會給所有者帶來持續200多年的厄運。切割之後,藍寶石的重量為67克拉。在染上致命的天花之前,國王只佩帶過一次這顆鑽石。他的繼承人路易十五索性被禁止觸摸它。但到了路易十六時期,情形則大不相同了,皇后瑪麗 安托瓦內特對鑽石情有獨鍾。
弗德瑞克 韋爾斯被自己所發現的這顆巨大的鑽石所震驚。但庫利南卻不以為然地説:“也許只不過是一大塊水晶石”……
塔韋尼耶的印度之行引發了歐洲人對鑽石的鍾愛。100年後,一名英國人把這種情感發展成為建立帝國的勃勃雄心。
19世紀60年代,南非發現了鑽石。轉瞬之間,本來貧瘠的土地,被轉化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不動産。
一位年輕的英國人來到南非,開始了一種嶄新的生活。他就是謝西爾 羅德斯。雖然年僅18歲,但他卻懷有發誓致富的願望。
在南非的中部城市金伯利,羅德斯與另一名英國人結為同盟。羅德斯認為鑽石就在眼前。他對自己的同伴説:“小人物顯露才能的時機到來了。我們應該盡可能大規模地進行開採,現在應該立即出錢購買。”
金伯利礦被分割成2000個獨立的所有權。羅德斯的精明之處在於他承認這些不同的所有者,但要掌握控制鑽石供應和調節鑽石價格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