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保留精華,以少勝多
《世界文化廣場》是一個短篇幅的欄目,總是要把引進的長篇作品壓縮、精編。任何原作都有其內容和結構的個性化,改編、壓縮有一定難度。我們看到的“西苔島的朝聖圖”和“自由女神領導人民”都有篇幅小內容充實的感覺。這説明精心改編的成功。
介紹美術名作的文化片,大體都以介紹作者生平、藝術風格和評介代表性作品兩部分構成,總是存在專業與通俗的矛盾。常見一些文化片既專又深,可以作為專業教材,電視播出效果卻未必好。《世界文化廣場》專欄的節目告訴我們,有限篇幅有利於對原作“水分”的擠壓,對“外國味”的消弭:名作的藝術分析充分保留,産生作品的社會歷史背景介紹得以加強,正是面對廣大觀眾的“通俗版”,既不失原作神韻,又照顧了多數觀眾。直譯“外國味的解説”不見了,代之以中國人漢語表述習慣,敘述清楚,評介得體。
好的引進節目不應是簡單的原版返運。取其精華,以少勝多,正是應有的處理原則;改寫解説詞不失原意,改編原作達到流暢,是引進節目再創作——包括改編節目,重寫解説詞——是特殊的創作基本功。
五、靚哉,節目主持人
當今節目主持人競艷電視屏幕,丰姿而多彩。其中,“裝飾型節目主持人”即不深入創作的節目主持人是對俊男俏女的浪費,對節目補益不大,徒流於一種形式。參與創作、消化了內容者才對節目有利,才顯出光彩。
國際部的一批優秀專欄造就了一批節目主持人,主持人為專欄增光添彩。《環球》專欄的《破壞與保護》、《公交優先的城市》,《正大綜藝》的雲南專題和廣西專題的主持人們,大量的現場採訪、解説,顯示出“吃透了內容”,“看懂了現場”,面對景物解説清楚,評論適當,感情藏露得體,舉止大放自然,不肆表演,不奪聲色,卻又勝似表演,大大地為節目增色,也顯露了個性風采。猶如把自己的觀眾帶出國外,帶到現場,實地考察,親眼看看遠方光景。如此摒棄“表演氣”“炒作風”的現場採訪、主持,與節目的內容、結構融為一體,不多不少,難得可貴。
這裡希望楊柳的現場採訪、解説應更放鬆、更瀟灑一些。
觀賞自製節目和看外國片講外國事的感覺差異頗大。自己人出去採訪、製作本身,就是對外國文化鑒別、分析的過程,是一種主體意識明確的“文化引進”。這無疑是有勢力的國家和電視臺總願意自己拍攝它國內容的道理所在。
引進的優秀完整節目,可有可無地插入主持人,效果未必好,應當慎重推敲。(2001年4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