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綜藝》特別節目引出的幾個話題
戴 炎
在友人的力薦之下,最近陸續看完了12集的《正大綜藝》系列節目——“走進西部”。片中展示的絢麗多姿的少數民族舞蹈,五光十色的少數民族服飾,引人入勝的少數民族風俗,博大精深的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及至有關西部廣袤地域、風物特産、民居建築、歷史沿革等古老而神奇的傳説,統統匯聚成濃郁的西部風情撲面而來,其獨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令人目不暇接,陶醉其中,真可謂“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西部開發,是黨中央在新時期制訂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正大綜藝》推出這一組節目,緊密配合了形勢,在宣傳西部、讓人們了解、關注西部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正大綜藝》在保持節目原有定位、風格和板塊結構的基礎上,深入西部采風,蒐集到大量的珍聞趣事,加以形象化的表現,使之不著痕跡地替代原有的世界各地的見聞,在對引進節目進行本土化改造方面做出了一次成功的嘗試,將西部系列做得同樣精彩,使人在欣賞之餘,不能不為其主創人員主動配合形勢的意識及內容創新能力深表感佩。
《正大綜藝》作為國內開引進綜藝節目理念,包裝和樣式先河的開山鼻祖,雖已不如開辦初期一枝獨秀時那樣引人注目,動輒引起轟動,但影響猶在,仍擁有一批忠實的觀眾。這從《正大綜藝》已開辦10多年仍興盛不衰便可略見一斑。其生命週期之長,國內綜藝節目尚無出其右者。在此,筆者無意全面剖析其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只想就《正大綜藝》現象,結合目前國內綜藝節目的現狀,談幾個與此相關的話題。
一、節目的本土化問題
文化是需要交流的,在中國的歷史上,除了幾次閉關鎖國,盲目排外的特殊時期,中外文化的交流始終是活躍的。只不過在歷史上曾創造出輝煌文化的封建時期,我國的文化輸出表現比較明顯,而近現代以來,文化輸入的比重似更大些。這是由某些特定時期中國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格局所處的地位決定的,與民族榮辱無涉。追求文明進步的民族,是從來不以學習別民族優秀文化為恥的。因為我們歷來把世界優秀文化成果視作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改革開放以來,中外文化方面的交流尤其頻繁,其所帶來的好處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文化交流在很多情況下畢竟是不同文明的碰撞,除了可能存在語言方面的障礙之外,在事關意識形態安全,價值觀,欣賞習慣,乃至理解方面也不無瓶頸。這就需要我們在引進外國文化品種時首先做出甄別和選擇,即決定哪些東西是可以引進的,哪些東西是不宜引進的。至於那些可以引進的文化産品,也並非全盤照搬即可,還須進行編輯加工,使之符合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滿足人民理解、接受、欣賞等需要。就引進文化産品的初級形態而言,開始一般都先是簡單地照搬或模倣,但發展到後來——如果它還能繼續發展的話,就必然會經歷本土化過程,否則便不可能長久。這並非是説引進的文化産品一經本土化必然有生命力。但本土化確是導致引進文化産品延長生命力的必備條件。可喜的是,《正大綜藝》作為最早引進的綜藝節目樣式之一,始終沒有放棄過這方面的努力和嘗試,凡關注這個節目的觀眾都會深切地感受到達一點——從最早的買進節目加以初步包裝,到部分地增加國內攝製節目的比重,再到全部採用國內攝製的節目——正是引進節目的逐漸的本土化過程,拉近了《正大綜藝》與觀眾的距離。我想這應該作為該節目之所以生命力旺盛的原因之一,也是國內其他引進節目應該加以借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