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達、雅”的新內含 ——影視譯製創作諸話題 朱景和
一、跨文化交流的千載良機
開放的國策促成跨文化空前大交流,電視充當了主力軍。有人説,今日初中學生頭腦中的外國文化綜合知識多於20年前的普通中學教師,並非誇張。青少年獲得國際文化知識的主要渠道是電視。
中華民族具有海納百川的氣度,開放交流是強大和自信的標誌。如果説歷史上的文化交流多表現為民間行為、個人行為,而今天影視藝術交流——新興的影視藝術譯製事業,包括遍訪世界選取佳作、譯製、傳播等等——都是劃時代的國策的體現。引進作品不管從內容範圍還是數量講,都是空前的。
誠然,千年之交的空前國際交流是全方位的,經貿、科技和人員的交流具有立竿見影的作用,而文化藝術交流則惠及當代影響長遠。今天的跨文化交流,對中華文明發展的深遠意義是我們當代人難以估量的。
二、“信、達、雅”傳佳話
儘管有許多翻譯大家也對翻譯原則提出過自己的見解和表述——諸如“正確、通俗、易懂”,“忠實、通順、美”,以及“直譯與意譯結合”,“形似與神似並重”等等,等等,大體都是從尊重原作和增強美感等方面表達自己對語言文字翻譯原則的理解,是“信、達、雅”原則的不同表述而非抵觸。各種主張都在追求原作、譯作與讀者感受之間的良好關係。實踐證明,翻譯是一種特殊創作。譯作的成敗,水平之高低,既取決於譯者的綜合水平,也離不開原作基礎。著名翻譯家錢紹昌(《鷹冠莊園》、《大飯店》、《根》等名作的譯者)翻譯影視作品的體會是:名作的對白精煉流暢、幽默含蓄,譯起來很過癮。相反,那些進口的外國二三流的警匪片、肥皂劇,則不易激起翻譯的興趣,有時不得不乾脆拒絕翻譯。
異國文化藝術融入本土傳統,是一個鑒別、選擇、消化、吸收與揚棄的漫長過程,而文字翻譯則是這個過程中的“咀嚼”。“咀嚼”不好,必然消化不良。好的翻譯一定具有信、達、雅的最佳效果。
一部優秀譯著固然重在總體完美,而諸如關鍵性的標題、人名、商品名、格言等等的傳神翻譯,則會因為用詞遣字的推敲得當、巧妙而字字珠璣、膾炙人口,卻不論是直譯、意譯還是音譯。《魂斷藍橋》因為嵌入了我國流傳極廣的愛情戲曲故事而成為譯作標題絕唱;文化差異程度不同直接關係到本國稱謂、俚語、成語,乃至典故、古詩詞引入的效果。朝鮮、韓國、越南作品幾乎不存在距離,日本作品也可以適量使用。歐美作品的中譯版濫用此類詞語,只會給人生硬、彆扭的不良感受。
語言習慣和語言藝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由於百餘年翻譯文學和翻譯電影的影響,我們的受眾已經接受了洋語法的特殊美感。謹慎地保留原著的語言特色十分必要,簡單地“中國化”則是抹殺原著個性。
語言文字翻譯水平直接影響影視作品質量,因為影視藝術的重要基礎因素之一便是語言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