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大學生談電視北大篇》精華輯錄
發佈時間: 2005-2-2 19:22:59



特邀嘉賓與現場同學互動交流

  【現場主持人:吳靖】許靜老師説的電視符號的功能,讓我想起了神話,電視是神話,是有故事的,包括新聞現場發生的事情,也是需要進行一些包裝才傳達給受眾,因為如今受眾的權利確實很大,他們手中的遙控器,可以關到電源,也有更加多元的生活方式。我們下一個議題就是由各位嘉賓從同學們提的問題中挑選來進行回答。請嘉賓回答問題之前把問題向大家宣讀一下,首先從龔老師開始。
  【特邀嘉賓:龔文庠】我這兒收到幾個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我想跟同學探討一下。“您認為中國的電視媒體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聞評論?您認為新聞評論會不會成為未來樹立電視媒體品牌的關鍵,為什麼?”這個問題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們的確在電視媒體裏面,體現人的功能,體現具體的人的風格,是很不夠。我自己的體會在80年代中期我們第一次相當長一段時間看電視,我也喜歡看電視,覺得看電視是日常生活的一種方式之一。當我看到電視是新聞的時候,我有一個很新鮮的印象,這個評論員太了不起了。剛發生一件大事他就能把事情同時報道出來,而且他説的非常好。
  未來的中國電視新聞發展,必須要提高評論員、主持人的水平。但是像什麼樣的水平呢?就像我看到的那些媒體能夠在很短的時間之內説出有水平的、自己的見解。他們的地位也很穩固,他們不會擔心會敲掉他們的飯碗,比如説有一位女電視主持人巴特爾沃特絲,她提問把你逼的沒有退路。我們的新聞評論必須做到這樣,第一要有水平,第二要有風格。現在真正意義的新聞評論還沒有怎麼出現,這個有賴於我們的新聞改革之後,我深信我們的中國人是很聰明的,人才是非常之多。中國體制的前進、改進,我們的新聞評論不會亞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媒體,這是我的看法,謝謝。

  【北京大學現場同學】隨着越來越多國外節目的引進,對中國人全球化的思維有什麼影響?
  【特邀嘉賓:楊伯溆】這也是個媒介教育的問題,剛才幾個老師談得都比較多了,我從另外一個角度説一説。首先,沒有電視就沒有大眾傳播學這個學科,這話可能講得稍微極端一點,但是這個基本上從我個人的經驗看是事實。大眾傳播學這個學科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傳播效果。每個人都擔心電視上的暴力會不會對他們的孩子産生影響,美國人對這個特別忌諱,他們做父親做母親的就不允許電視臺播這種節目。想到電視效果的問題,假設電視內容給孩子或成年人有影響,但是他們研究一二十年發現電視內容,我指的是這個節目並沒有什麼明確的結果告訴電視內容,不管是美國的電視還是歐洲的電視,對大眾有什麼直接的影響,你看不出來。這就是剛才幾位老師介紹的“魔彈論”不成功,但是電視的廣告對人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廣告這個東西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還是被人們特別不齒的專業,到現在已經登堂入室,經過輝煌的發展,已經成為大學裏面的學科分支。為什麼發展這麼快,因為它確實有效果,在電視上,它的效果在哪兒,就像我們前面講過,喚起我們的消費慾望,讓我們去消費,使我們成為坐在電視機前的消費機器。

  【北京大學現場同學】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杜鵬同學:楊老師,Public  press的理想在電視媒體上能否實現?杜維明先生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在電視這種媒介形式上能否表現初期真正的“公共性”?如果懷着對電視與知識分子能良好的結合的希望,您對其結合方式有何建設意見?在這一過程中是否要借助其它媒介形式的結合才能完成?比如説電視與網絡,就像今天?比如説網絡。謝謝。
  【特邀嘉賓:楊伯溆】知識分子某種程度上和社會上聯絡越來越廣泛,這跟過去知識分子有很大的區別,我覺得不管是做老師,應該是知識分子,還是在座的同學,一個比較古老的話題,大家都值得去關注。像魯迅先生所説的看客文化,我們一定要有所警覺,看客是什麼?看到街上有人打架,裏三層,外三層。就是要改變這些東西,也就是杜鵬説的比較理想的東西,原因是什麼呢?日本人在那兒強逼中國人,好像是一些中國人在那兒看笑話,我批評一下我們國家電視臺,對伊拉克戰勢的報道,我個人認為從商業上看那場報道很成功,但是從公眾的利益上看,沒有體現的非常好。反正我看了看,從中看不出美國打贏了以後,我們國家的利益在哪?伊拉克打贏了以後我們的利益在哪?我們的電視臺整天在分析局勢,有的幫助美國出主意,有的幫助伊拉克出主意。吳老師在這兒分析的很全。
  全球化是什麼呢?全球化他們的意識形態就是“以物為綱,以消費為常”。用不着國外節目過來,我們自己的廣告已經把我們的消費慾望調得很高了,廣告已經和百貨商場挂鉤,看看我們現在的商場的繁華就知道廣告的效果有多深。假如國外的節目來了,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語言的不可通閱性,語言這個東西的進行結構化以後,接受其他的東西上,從高層次的角度上講存在着固有的困難。香港殖民地一百年,那説英語的人沒有幾個,英國人的意識形態也沒有真正的直入向人的心中,我不知道怎麼劃分香港人的價值觀念,但是那不是英國人的價格觀念,他們絕大多數人也不看英語節目的電視,在那種比較高層的價值觀念,或者是高雅文化這個東西,傳播存在着固有的困難。例如我們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念去感動我們的國民,包括工作能力、態度、倫理之類,但是這個最後很悲慘,施拉姆沒有做幾件了不起的事,但是它的專著,它的研究就是這一點,媒介於現代化,或者説大眾媒介和國家發展,但就這一點他還搞錯了,我們尊敬他,但是他確實是出了問題,在這方面。
  最近傳播學雜誌登了一個媒介效果,重新考慮媒介效果理論,到底我們該從哪個角度討論,如果你們有機會可以看,國際傳播協會的雜誌,其中提到了一點,沒有深談,但是我覺得很重要,是從社會學角度講的,大眾媒介包括電視對我們的影響在哪方面,對我們的每天時間的結構化,你們目前都是年輕人還坐在學校裏。現在的中年人、老年人每天七點看新聞聯播這就是對他們的影響,他坐在那兒。這個東西從社會學上講,關係到社會穩定,如果不在電視機前他們會幹別的,而這些別的事情往往是不容易控制的事情,這是從社會穩定角度上講的。
  有一個數字大家可能不是很清楚,在發達國家是先發展電話,後發展收音機和電視,第三世界國家基本上都是發展無線電廣播的,他們的原因除了政治性以外還要鞏固人的宣傳性,大眾電視對人的時間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從而對保證政治穩定起到重要的作用,只要把電視臺的大門看好,不讓有其他企圖的人進去,那他就是整個社會的鎮定劑,我們也可以從這方面考慮效果,回過頭來看全球化的事。全球化要發展,它的文化基礎是消費文化,如果我們認為全球化是有問題的,對我們國家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那我們可以明確的是,也是達成共識的,他們的文化是消費文化。

  【北京大學現場同學】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胡曉玲提問:我過去老看電視,現在則總上網。您認為電視代表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特邀嘉賓:許靜】雖然有越來越多的人有可能不必通過看電視就能夠知道外面的消息,而且他發現電視上的新聞來的慢,手機短信、網上的消息來的更快,我想電視作為一個媒體,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傳遞消息:第一是告知性,比如説電視預報。第二就是説服性。這樣影響你必須怎麼做,可能也不取決於電視怎麼拍,也後面的體制問題。第三個就是娛樂性,除非有些節目看不到。我們舉了很多的例子,不是隨便的舉,他們每個人都代表着不同的社會地位、經濟收入、教育水平,性別、年齡,分層次的,所以我想説,在我們現在這個時期,社會是分層的,不能每一個人只要也可能他們都會尋找自己的生活方式。過去的電視是全國人民看臺,現在不太可能了。我覺得我們看一次電視代表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恰恰證明了我們需要研究的他們各自都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怎麼樣使電視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我是想聽聽他們的意見。

  【北京大學現場同學】我來自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我想問一下剛才老師説過,説電視有三個主要功能:新聞、説服和娛樂,其中提到只有娛樂和網絡方面比品,但是電視作為一個永遠無法和CS和傳奇相比,如果説僅僅是這樣的話,電視遲早有一點會被網絡所淘汰,我想問一下電視發展的潛力如何存在,應該以怎樣的姿態出現,怎樣發揮自身的潛能在歷史的場合中有立足之地?
  【特邀嘉賓:許靜】我説的不是電視,説的三大功能也不是新聞娛樂和説服,我説的是傳統的三大功能,所以新聞本身就是傳播活動,也可能是有説服力的,同時他也可能是娛樂的,我是這樣説的,我剛才説的電視節目製作,因為我不上網玩游戲,它的體現我為什麼要這麼説,在娛樂性方面,比較大大眾化,現在看電視還是比上網的人多得多,原因也很多,有收入問題和可接觸到的問題,而且很多人説從自我感覺來説,上網老是得點,娛樂有很多含義的,娛樂含義本身不是光看你感興趣的東西,很多時候都是休息,所以我覺得上網主動一些。

  【北京大學現場同學】北大國際關係同學:我一直在關注水均益主持的欄目《國際觀察》,但是我發現這個欄目是收視率非常低,很多老百姓不喜歡看,新聞評論可能説代表電視新聞的一個發展方向,而且需要更加專業化,但是我想知道,老百姓不喜歡這種專家節目,他們認為專家的節目是曲高和寡,我想問任何一個老師,電視新聞更多的是一些中等教育層次的受眾,他們需要專家嗎?或者説他們需要什麼樣的專家?謝謝!
  【特邀嘉賓:許靜】我就是想説,不光是在中國國際新聞特別少,在美國也一樣,美國的當地電視就是播當地的新聞。因為他是商業化的,就是對天災人禍感興趣。我覺得央視重視國際新聞,包括現在很多中國的電視臺也很重視國際新聞,這個很好。關於怎麼播的問題,我還是想回到我那個觀點,你的這個節目主持人到底是依賴你們,還是自己有獨立性。我覺得需要專家,國外的電視節目也找電視專家,但是那些專家都是主持人培養出來的。主持人他很清楚要求什麼樣的人,都是名牌大學畢業的。還有一個我覺得電視跟別的不太一樣,電視媒體很獨特,我們看電影的時候,電影院是黑壓壓的一片。電視是我們家庭的一部分,我覺得電視更主要的是要知道用來幹什麼?還有一點,比較符合人性,低級的人有低級區委,高級的人也有低級趣味。還有一點,我覺得還是換一個角度來理解,因為電視不是一般的説話,不是講課,我覺得節電視的語言來説,電視的語言絕對不是主持人説話,不是那麼有風格,不是那麼吸引人,他靠的是畫面,靠的是故事情節,表現的時候你必須用電視的語言表現,可是我發現很多人説主持人來發現。
  而且我覺得不能説大眾一定是知識水平低,關鍵還是要適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識結構,你要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找到他的知識結構,因為觀眾是有選擇的,他可以選擇性接觸,選擇性的理解。依賴於他的知識結構,還是得去理解定位,特別是現在分得不太好,收視率低不表明這個電視不優秀,但是我覺得還是有很多問題,有電視製作本身的問題,有體制的問題,還有其他的社會問題。我覺得電視作為一個現象,不是單純作為一個産品、企業管理的問題。需要考慮的方面非常多。


責編:羅石曼、邢立雙

 共8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