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大學生談電視川大篇》精華輯錄
發佈時間: 2004-10-20 19:18:22



川大現場同學關注紀錄片


  【川大現場同學】現場一位同學提問:關於邊緣文化的紀錄片拍得不少,但基本是出於一個習慣性思維,即對正在邊緣化甚至瀕臨消失的文化發出保存的呼籲。問題出來了,但問題的原因何在?問題的出路何在?間接的表達或明顯的指示都不具備力量。這類的紀錄片能走出傳統思維的束縛嗎? 在這裡,我想援引龍應臺的一句話:一種文化如果被貫以“保護”的呼籲,是可悲的。少數民族的語言,由於缺乏能引起共鳴的力量和後繼傳人而趨於消失,對於這些文化,人們常講“雞肋感”,及對保護他們的困惑和不自信等等。因此,除了提倡保護外,還有很多複雜的心理及矛盾的內、外在環境,甚至保護的意義。

  【川大現場同學】大家好!我是新聞學院03級的研究生。我有一點不同的看法,看電影和看電視完全是兩回事,電影和電視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視覺享受,是用電影的手法還是用拍電視的手法拍?音響效果和畫質都不能跟電影相比較,如果用電影的拍攝手法,大家知道膠片的成本會很高,我們在電影院裏面拍攝這種相對高的成本怎麼換來相應的收益?我覺得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如果按照電影紀錄片或者按照電影手法運作的話,那麼電影的包裝、宣傳,拍攝者的拍攝題材,受眾地位不免會受到電影的影響,如果商業化運作的話,怎麼樣保證紀錄片守望者的心態?或者保持紀錄片的比較高的文化品格?我覺得《茶馬古道》雖然取得一些成功,但是不必操之過急。

  【川大現場同學】民族大學新聞專業零二級的蔣偉劍同學問歐陽老師:既然我國紀錄片存在問題,缺少高素質人才隊伍,缺自己成熟風格的重量級作品,這些都是我們憂慮著的。而拍紀錄片需要大量精力資金甚至幾十年時間,地方檯無條件。想問一下央視對此的對策?

  【川大現場同學】大家好,我是04級研究生廣播電視專業的研究生:我想就剛才這位同學的話題説這下我個人的觀點,其實紀錄片有電視和電影兩種傳播途徑,現在我們看到的現狀就是電視紀錄片比較繁榮,但是記錄電影這塊弱一些,但是通過《遷徙的鳥》電影的成功,我覺得記錄電影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個人認為所有那些不受時效限制的題材,比如説人文類的和自然類的,都應該製作成紀錄電影,因為電影比電視更能體現出深度,中央電視臺“百姓故事”的製作人陳真拍攝的《布達拉宮》之所以拍攝成紀錄電影,肯定也是從表現力來考慮的,只有紀錄電影才更能體現出人文景觀,所以我認為紀錄電影比紀錄電視更有發展空間。

  【川大現場同學】川大文新學院新聞系04級同學彭衝同學提問徐新建老師:如果西部紀錄片更多地關注主流人群的話,您認為它會不會喪失我們特存的優勢? 我認為,西部紀錄片之所以區別於京派、海派和其他地區,靠的就是西部獨特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風情。而這又大多體現在少數民族和偏遠地區,或叫弱視群體和地區。以川臺“三劍客”所拍的獲獎紀錄片為例,絕大多數是關注這些的,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我認為西部紀錄片還是以關注西部少數,即非主流的人群為好。

  【川大現場同學】大家好,我是川大04級廣播電視專業的研究生:大家都覺得紀錄片比較窄,或者説比較邊緣化,像大學生碰面可能會説你最近看什麼電影,挺好看,推薦你去看,而推薦紀錄片的這種情況比較少。我有一個問題,從去年《鳥的遷移》到《布達拉宮》等等這些不光用什麼拍的紀錄片,他們開始在劇院去開始播放,我想提出一個問題:就是關於紀錄片走影院化這個路線,不知道大家有什麼看法?謝謝!

  【川大現場同學】西南交大藝術與傳播學院廣告學04級的陳澤熙同學問老師:聽了各位教授的演講,對於蔣曉麗教授所講的關於”電視紀錄片與大學生”的演講之後,蔣教授所提出的要求”大學生拿起身邊的設備自己拍攝捕捉身邊事跡”.我認為就目前以大學生的資金,經驗方面都不足,眾所週知,大學生的經濟來源一般來自父母,其中也不缺乏家境困難,而DV的拍攝所需的資金往往要求很高,並不是所有大學生都能有機會接觸DV拍攝,所以我想請問各位學校領導老師是否能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讓所有大學生都有機會接觸DV拍攝,製作自己的紀錄片。

  【川大現場同學】來自西南大學新聞系的學生:大家好!我覺得現在紀錄片對我來説不是一個非常熟悉的範疇,但是我覺得我們是學新聞傳播學,傳播是從以前的以新聞人為中心,到以新聞事件為中心,現在我們應該過渡到以新聞受眾為中心的角度,我們紀錄片可不可以拍什麼就看什麼,而是我們想什麼就能夠看到什麼這樣一種層面,但是不知道這個在現實生活中是否能做到?而且以前的紀錄片關於專業性比較強,以後是不是不能出現一種大眾化的觀眾能夠接受的紀錄片的新形式?

  【川大現場同學】徐老師説得很委婉,他用知識精英話語分析了“DISCOVERY,NG等是否比中國紀錄片優秀”這個提法,但是我覺得紀錄片作為面向大眾生活的作品,應該首先從受眾接受的角度去看他是否優秀。如果DISCOVERY和NG的確比中國自己的紀錄片受到中國大眾的歡迎,那麼顯而易見人家是做得比我們好。

  【川大現場同學】看美國的紀錄片,完全可以感受到拍片的人是投入自己生命熱情的那種創作……裏麵包含了他們豐富的智慧和情感。
  【川大現場同學】生命熱情、豐富的智慧和情感,很對,問題是,中國人為什麼缺乏這些。
  【川大現場同學】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原因?
  【川大現場同學】是不是因為我們的工作還只是生存需要,沒上升到生活需要?但是説到這裡是不是就跨界了?
  【川大現場同學】是的,那我們只有等待?
  【中國吉祥0】創作者如何將職業角色轉化為生活(常人)角色?或者説沒有必要?
  【川大現場同學】肯定能有這種轉換是最好的~~不是有沒有必要的問題,是人能不能自我實現的問題。如果回答“有必要”的話,那就是指“人有必要自我實現”。當然,這種統一或許很難,受到很多現實中的限制。我們要努力跨越這些限制,當然經濟問題的解決應該是最主要的……
  【中國吉祥0】這種統一其實不難,經濟不是主要的!
  【applelake】是啊,看完之後,會突然對自然、生命、宇宙好有感覺喔。


責編:邢立雙

 共9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