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
|
|
《媒介變化與審美文化創新學術研討會》精華輯錄 |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3-1-28 20:50:13 |
|
童慶炳教授發言主題:媒體變化與審美文化的品位追求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首先由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博導童慶炳教授發言,他發言的主題是:媒體變化與審美文化的品味追求。 【特邀嘉賓:童慶炳】主題在高科技迅速的發展中,傳播媒體的變化是驚人的。從印刷媒體到電影、廣播,從單頻電視到多頻電視,從網絡傳播到各種多媒體的傳播,這種變化是高科技給人類送來的果實。但是媒體變化給人類送來的果實是越來越甜美呢?還是越來越苦澀?對於這個問題當然不能一概而論。這要看我們衡量的標準是什麼?如果僅從視覺的色彩的角度看,那麼當然是電視和網絡給我們更多的享受。但如果從歷史的、人文的和詩意的標準看,那麼就總體的發展趨勢看,就大多數的情況看,越是現代的高科技的媒體,所給與我們的東西就越少。 在審美文化的範圍內,印刷媒體雖然是傳統的,歷史最長的,比較古老的,但它給人類留下的審美文化遺産也最為豐厚(當然不是説這裡沒有差的和比較差的)。但拿文學領域的情況看,無論中外,都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優秀的作品,它的歷史的、人文的和詩意的價值,真是人類最為光輝的一頁。從中國的活字印刷開始,無論是古代的詩賦詞曲,無論是四大傳奇,都給予我們太多的享受。外國的情況也是如此,無論是十九世紀法國和俄國的批判現實主義長篇小説,還是20世界現代派的作品,從卡夫卡現代小説還是荒誕派戲劇,都給我們這代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更不用説還有那麼多的音樂和繪畫。這裡有無數的經過時間洗刷過的經典,我們可以一一舉出它們的書名。過多的舉例是沒有必要的。 在電影時代,如中國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80年代初中期,我們在讀小説的同時也看電影。許多電影作品也有很高的思想和藝術品位,反映歷史的真實,表現人對人衝突、同情、理解和關懷,展現詩情畫意。我們不會忘記這些電影給予我們的強烈的感受。但是與印刷作品相比,它們給我們的感受主要是視覺的,持久力不那麼強。一些原是印刷的名著,一一被改編為電影與電視連續劇,它們一方面使名著得到形象化的塑形,獲得更廣泛的傳播,但也因為這些視覺的固定印象束縛住了我們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破壞了印刷作品本來應有的不確定性的遼闊空間。例如以為鳳姐就是劉曉慶和鄧捷那個樣子。這在某種意義上是破壞了印刷原著的與讀著之間的各種對話的可能。還有,原著的文化蘊含、藝術韻味都在改編中喪失了一些。從這個意義上,從藝術的品位上説,電影和電視連續劇是對於印刷品藝術的一次退步。 中國到了電視連續劇氾濫的90年代,電視臺多如牛毛,電視連續劇和各種其他電視和網絡審美文化也作品多如牛毛。審美文化的後現代性明顯加強,複製、逼真、平面、無深度、拼湊和戲倣等特徵成為一種時尚。這不能不表現為:一方面是審美娛樂性的進一步加強,一方面是藝術品位的急劇下滑。明明是歷史劇卻很少歷史,大量的是戲説。明明是愛情劇,卻很少情,大量的身體的展覽和利益的交換。明明是反貪劇,卻不知貪污受賄的原因何在。歷史的、人文的、詩意的因素的缺失,成為許多審美文化作品的共同特徵。當然,也有好的比較好的作品,《長征》、《激情燃燒的時代》等既叫坐也叫好,好評如潮。 問題在於為什麼隨著高科技的媒體的發展,在總體上反而那種激動人心的審美文化作品反而減少,反而品位更低呢?我認為問題的關鍵是商業資本不規範地介入審美文化的運作。商業是好東西。沒有商業貨物就不能流動。人們就無法正常地消費。我們家裏的哪一樣東西不是從商店裏買來的?但商業資本如果不規範地運作,那就是一個壞東西。這種商業資本運作的基本原則就是利潤至上主義,利潤就是一切。為了利潤可以坑蒙拐騙,可以不顧道德良心,可以鮮廉寡恥。為了收視率,不惜迎合觀眾的低級趣味。審美文化在今天可以是一種正常的文化産業,像好萊塢那樣運作。但如果被商業資本的不規範的運作,那麼它的品位的下滑就是必然的。因此,商業資本的運作的規範性成為一個十分令人關注的重要問題。只有當那些文化商人也認識到“叫好”才能“叫坐”的時候,我們的審美文化才能健康地發展,我們才有可能在歷史的、人文的和詩意的的追求下實現創新。 【現場主持人:廉 靜】謝謝童慶炳教授。童先生從歷史的、人文的、詩意的標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審美的作用下滑,問題的關鍵,他認為是商業資本的不規範介入。對於這個問題咱們下面可以再交流,下一位發言的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頤武先生,他發言的題目是:新大眾、新美學——新世紀文化的形態。
【現場同學】現場研究生同學唐宏峰問:童慶炳老師,您總體上肯定傳統的印刷藝術,對現代尤其是當下的電子媒介藝術比較不滿,我想問的是,這是否主要只是個時間的問題?印刷藝術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與選擇,形成了眾多的經典,而當下的各種喧嘩狀況是否可能因為時間的積累而將變得更加合理,更加醇厚一些呢?您是否沒有看到二者在時間積累上的區別呢? 【特邀嘉賓:童慶炳】您所説的“時間積累”只是問題的一方面,你這種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根本問題還在於當下的藝術文化作為産品,被“商業資本不規範運行”扭曲了。印刷藝術時代的作品和所受的“商業”因素的影響而少很多。
【現場同學】現場研究生同學張小利問:童慶炳老師,名著可以改編為電影或電視劇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處理經典普及化的問題?是不是只有印刷媒體才具有“不確定”的審美特徵? 【特邀嘉賓:童慶炳】名著當然可以改編為電影或電視劇,而且可以不斷地改編,但必須十分謹慎,必須盡可能忠於原著作,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即盡可能忠實于原著),那麼我覺得以不改編為好,改編要是喪失了原著的基本精神,那麼改編後的“普及”又有何意義呢?當然不是印刷媒體作品才具有“不確定性”,但可以肯定地説,印刷媒體作品才是最具有“不確定性的廣闊的藝術空間”的。
責編:青葉、立雙、詩曼
|
共19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