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網絡春晚是否預示文化轉型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6-1-6 18:30:11



  2006年1月4日,CCTV.com《電視批判》論壇特別邀請到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導張頤武教授、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隋岩教授共同做客,與網友們共同探討:網絡春晚是否預示文化轉型?
  隋岩教授認為網絡春晚帶來的真正的衝擊在於文化觀念上的變革: 我並不認為網絡春晚在受眾分流的層面上會對電視春晚構成衝擊,因為受眾數量懸殊,1億網民中有多少能在網絡上歡度除夕的?而13億電視觀眾中絕大多數在除夕夜還是會看電視春晚的;受眾數量懸殊也決定了構不成“互補”,即使能“補”一億網民的選擇,也“補”不了13億觀眾對電視春晚的“審美疲勞”。因此,我認為網絡春晚對電視的衝擊並不在於爭奪受眾,在目前的技術、電視受眾數、網民數的情況下,在受眾市場這個層面上談衝擊與互補都還尚早。真正的衝擊在於節目來源的海選方式、及其接受方式所引發的文化觀念上的衝擊。網絡春晚是後現代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或者説後現代是網絡春晚的文化指向。
  張頤武教授認為網絡春晚也是一種文化民主的新形態:我想由於介質的不同,網絡春晚和電視春晚的形態、表現方式都會發生深刻的變化。20多年前,春節聯歡晚會的出現乃是中國大眾文化崛起的一個重要的標誌,這意味着中國的大眾文化通過傳統節日展現出來,供觀眾娛樂和消遣,意味着中國的日常生活從原來的文革時代的那種刻板、單調、乏味轉向了快樂的、輕鬆的、感性的新文化。在20多年後的網絡春晚則意味着中國的大眾文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它從我們看明星轉向了我們看我們,公眾有了展示自己和欣賞自己的機會。這是中國20年來,經濟高速成長、社會劇烈變化帶來的新的可能性,它不僅僅是一個技術的變革,而且是中國人民心態的變革。這是一種文化的民主化、文化的多樣化的展現。 

開場問候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 各位網友,大家晚上好!今晚我們特別邀請到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導張頤武教授、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隋岩教授共同做客《電視批判》,與網友們共同探討:網絡春晚是否預示文化轉型?歡迎大家踴躍發言!首先請嘉賓跟各位打個招呼啊 。 
  [特邀嘉賓:隋 岩] 開場白:各位網友大家好,很高興有機會再來央視網站跟大家聊天。來的路上從廣播裏已經感受到了節日的氣氛,也很高興與大家聊關於網絡春晚這個高興的話題。
  [特邀嘉賓:張頤武]開場白:非常高興有機會跟大家探討關於網絡春晚這樣一個話題,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經驗。因為網絡春晚是一個有趣的創意,對我來説,也是一個新的狀況,必須我們重新來認識,重新來思考。讓我們一起開始!

 


責編:羅石曼、王蕓蕓、李可新

 共6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