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傳統中的性別歧視
【大企鵝7】自古以來,中國就有“重男輕女 ”的“優良”傳統,我想這個“優良”傳統將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嘉賓認為這個現象如何得到改變?
【特邀嘉賓:蔣永萍】重男輕女背後的理論就是認為男性的能力天生就比女性強,那麼既然如此,男人就應該在社會上來發揮他們的才能,而女性只能在次要的家庭的領域發揮作用。但是事實上,男人的能力天生比女性強,這樣的一種説法已經被很多的科學研究推翻。事實上,研究證明男女兩性的智力水平並沒有特別明顯的差距,很多的差異是個體的是差異,比如説男中有數學能力特別大的,也有數學能力非常強的,女人中也是這樣。男女最大的差異更多的是上身體力的強度上的差異,而這種差異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生産力水平的提高,隨著我們這種生産工具的改進,已經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在這個時候,到底誰更多的在社會上打拼,誰更多的照顧家庭,應該根據單個家庭兩個具體的人來決定,而不是根據性別來決定。更何況我們現在的工作制度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我們的家務勞動的社會化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對家庭的照顧已經完全能夠通過工作時間和業餘時間的協調,通過男女兩性的分擔,通過家務勞動的社會化來解決,沒有必要一定要一個人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家庭上。
【大企鵝7】在城市中的人觀念的確如嘉賓所言。可是,我回了一趟農村老家看到的就完全不同了,男人大部分出去打遍存在,工賺錢,女人在家種地照顧孩子幹得活不比男的打工輕鬆,可是生活主要靠男的外出打工賺錢,所以重男輕女普遍存在,農村就是這樣,再窮也要生男孩!
【中國吉祥0】hehe~~看來對這個問題還是各有己見哪。
【大企鵝7】生一個不行,生好幾個才行!就是這樣!
【特邀嘉賓:蔣永萍】其實我覺得現在女的在外打工、男的在家種地、帶孩子的也有。只不過就不如相反的那種情況更多。只要社會更多的去接納女性,給予女性更公平的待遇,那麼這種重男輕女的情況就會逐漸減少。而且隨著城市化的進程的發展,農業和農村的人口就會越來越少,大多數都會採用城市的生活方式。可能生男生女真的會一個樣。
【無級變速1】在我們的媒體中會經常用到帶有性別定型和性別歧視的詞彙,比如:“婦孺皆知”、“改嫁”、“待開發的處女地”等,應怎樣進行規範?
【牧言再生】首先我不認為這樣的詞彙就是性別歧視了,“婦孺皆知”是從封建社會沿襲過來的既定語言,在以前有,而現在已經演化成所有的人都知道的意思了,而“改嫁”本身更沒有歧視的任何含意,正如説男人的“另娶”一樣,“待開發的處女地”一語匯也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如果這樣的詞都算作性別歧視的話,那麼還有許多詞也不能用了,比如説“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匹夫”一詞也是説男人的,“蒼髯敗類,皓首匹夫”更成了罵死老男人的絕句,另有,帶“棍”字的比如 “惡棍”,帶“頭”字的比如“楞頭青”,甚至“袖”字也不行了,“斷袖之癖”也是男人們特殊愛好的專有詞彙了,你説男人是不是更被歧視了呢?
【半落梅花婉婉香】從封建社會沿襲過來的既定語言就應當繼續使用嗎?你列舉的詞彙沒有和“待開發的處女地”等詞彙具有相同的性質。
【牧言再生】所謂“開發的處女地”其實是指一片有希望的土地,或者有前途的事業,一點性別歧視的意義都沒有,因此無須作此類比,相反“登徒子”卻專指那些不爭氣的男人了,若按此邏輯,“鴨子”、“兔子”、“玻璃”等等下作詞彙現在全都是指一些更不爭氣的男人們,那麼這許多動物我工業品們也要起來問我們了:“為什麼把我們比成那些不爭氣的男人!這是動物(用品)歧視!”
【特邀嘉賓:韓賀南】我覺得您提的意見很好,確實我們的語言在建構著文化,在解釋並界定著我們的生活。就比如您説的“婦孺皆知”這個成語,在媒體當中可以找到具有同樣意義的形象,我們常常看到婦女和孩子在一起,乍看起來很自然,因為婦女是生育和養育孩子的母親。其實形象的背後絕不僅僅是這樣的一個含義。比如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曾經説過:婦女和兒童都是未成熟的理性,所以我們也常常説保護婦女兒童。我個人以為,這個保護固然有其積極的意義,但是這個詞本身也在評價著婦女的能力,我們能否真正地賦予婦女以主體的地位,承認她們的能力和權力,而不是站在一個道德家的立場上。
【絕代大俠任魚宇】蔣主任:中國女男比例失調是社會問題。也是對女胎兒生命權的剝奪。若何解決這個問題?婦女是中國寶貴的稀缺資源呀。
【特邀嘉賓:蔣永萍】出生嬰兒比例失調是目前非常嚴重、綜合的性別問題,它既反映了人們重男輕女的觀念對生育行為的影響,同時也引發了我們現行的一些性別政策的反思。比如説,現在在就業問題上女性比男性更困難,很多女大學生都找不到工作。在家庭生育數量比較少的情況下,如果只有一個女孩子,父母在女孩身上所抱的期望就會因為女性的發展餘地非常小而落空。另外,我們現在在參政問題上也是很多女性雖然很優秀,但是她們很難走上領導崗位,所以那些對子女抱有高期望值的父母,就希望來生育男孩來達到光宗耀祖的目的。另外在中國的農村,在土地分配上和農業技術推廣上往往都是男性優先,生女孩的家庭,在資源的分配上不佔優勢。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從夫居的家庭制度,它會使很多只有女孩兒的家庭未來的養老成為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所有這些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人們在生育上偏好男孩的傾向。所以,要解決出生嬰兒性別比不協調的問題,不僅僅要進行關於性別平等的宣傳,同時還要在制度層面有非常大的改革,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創造性別平等的生活環境。
【一千零一頁】為什麼現在很多高學歷的女性,熱衷於回家當全職太太,而很多沒有受教育的很多女性,卻去利用業餘時間接收再教育,這個現象説明什麼問題呢?
【特邀嘉賓:蔣永萍】高學歷的女性,因為她們具有一定的知識和專業技能,她們對於自己回家以後再出來工作能否找到一份稱心如意適合自己的工作有信心。所以她們不懼怕暫時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而那些沒有受過很多教育的女性,她們之所以去利用業餘時間接受再教育,是希望使自己的職業更加穩固,同時也希望自己的職業有更多的發展機會。高學歷女性回家當全職太太,並不是意味著她們永遠地就離開工作,而是在整個生命週期中有一段時間把主要經歷用於家庭和孩子,同時也是積累自己的能量,以備將來能夠更好的工作。
【中國吉祥0】在2004年第7期《今傳媒》上,學者王黎燕發表文章説:“現在的女性在媒體中佔據著相當可觀的信息空間,然而媒體中看似風光無限的女性卻並未擺脫被物化,慾望化,消遣化的境地,在公共領域表現著為滿足男性霸權社會對女性的集體偷窺感”。嘉賓是否認同?
【中國吉祥0】我不同意這種説法!有點貶責男性!
【牧言再生】在任何時候,男性與女性的和諧都是一樣的,即使是在萬惡的封建社會裏,雖然男權,可是女性卻在家庭中獨當一面,從不同角度牽制男性,由此達到另一種畸形的和諧。現在我們強調男女平等,更把這種和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層次,我們不否認有一部分媒體有這種傾向,但若是説成這樣,則是另一種極端了,這樣不光會激起男性的不滿,連稍有思想的女性也不會同意的。
【特邀嘉賓:蔣永萍】我很贊成她的觀點。雖然現在媒體的製作者有很多都是女性,但是她們的視角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男性觀念的影響,她們製作出來的作品常常自覺不自覺地反映了主流社會的這樣一種認識。而主流社會的認識很大程度是男性化的,所以要想改變這種狀況,需要我們社會對我們傳統的文化進行顛覆性的反思,就像我們這些女性主義者在潛意識中都有很多傳統的定型的性別角色觀念一樣。比如是,我們會常常這樣對我們的男孩説“男孩子應該勇敢,不應該哭。”其實在這樣的話背後就是那種男強女弱的意識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