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主旋律電視劇就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詞嗎?
長期以來,一談到主旋律電視劇就讓人和枯燥乏味的説教聯絡起來。我們一反對那些粗枝濫造的影視劇,一些人就拿反對文化多元化來罵我們,然而我要糾正一下,他們所説的是多元化的文化,這就必須有一個善惡褒貶,吐垢納新。而文化的多元化,就是要讓各自的文化吸收更多的元素從而精彩分成,説句實話我喜歡看央視的電視劇,但有的時候我發現他都搞不清這兩者的區別,要拍民工生活就是民工生活,要拍領導就拍鄰導的,要拍武俠的就是武俠的,要拍愛情的就是愛情的,要拍警匪的就主要是警匪的,相互之間差的十萬八千里。我看他一直在作多元化文化的工作,這本身就是在劑兌主旋律電視劇。我想要改變這個情況就要在多元化服務於主旋律文化上下功夫。把各階層的生活,多種表現藝術手法融會貫通起來,這樣才會現實又不乏戲劇性,才會有創作的巨大空間。
【牧言再生】主旋律電視劇的病根
主旋律電視劇的病根:一味地強調個人英雄主義者的光輝形象,正義、高大、任勞任怨、為民作主、顧大家而舍小家,當然,這並不是不可取,不過一直這樣下去難免會陷入一個固定的模式當中,乏善可陳、了無新意。我們知道,任何一個人,哪怕最光輝的英雄人物都有他的另一面,人無完人,人都是有缺點的,有時,將他們的缺點加進去則未免不是更能突出人物個性的手段。他們可能會與別人插科打諢,可能會説錯話做錯事,可能會鬧出一些笑話,這樣不但不會折損他們的形象,反而更能襯托出他們更人性的方面,從而使他們的形象更加鮮活。這一點我們也能夠從好萊塢和其他的優秀的反映正義者和正義事業的影視劇中找到佐證。另一方面,就是故事的素材上,我們只會一味地找他們的為故事而故事的事跡,很少去發現他們脆弱和不完美的一面。也很少把他們有趣的一面發掘出來,這樣我們便只會拍一些靠政府垂青的片子。不知這是機制上的問題還是拍攝者本人的問題。
【叩橋不渡】主旋律題材應有主旋律的大氣和莊嚴
農村有句老話,吆喝啥就要象啥,既然是主旋律的題材,就理應有主旋律的大氣和莊嚴,如果主旋律題材的作品沒有了這些基本的調子,我覺得看起來大家也會覺得很彆扭吧?另外,什麼是可看性?什麼是藝術性?我認為,對於不同的人來説,可看性和藝術性的標準是不相同的,對有些來説,插科打諢可能看的很開心,但有的人就會嗤之以鼻,同樣,有的人覺得難以忍受,但對有的人來説,可能會看的激情澎湃,如果説主旋律的作品被人關注度低,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但也沒必要非要爭取上座率,做生意的講究市場細分,做傳媒的同樣也有個讀者群細分問題,你不能指望一稈子打盡天下魚,就把主旋律的東西做給愛看主旋律的人看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