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
|
|
知識經濟與經濟知識——兼論電視經濟節目主持人的首要特質 |
作者:中央電視臺總編室網絡宣傳部主任 劉連喜 發佈時間:
2004-5-23 10:46:10
|
|
三、加強知識積累,實現“可持續發展”
知識經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它同傳統經濟産業或經濟形態的最大區別在於智力資源日益取代稀缺的自然資源成為經濟發展的首要依託。毫無疑問,中國的知識經濟,必須以知識化的人力資源為載體。“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是知識進展。而知識進展是智力資本運作過程中的知識的知識,即通過智力資本創造知識。” ⑤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首先實現人的知識的可持續發展,運用“知識的知識”來促進經濟增長。對於電視經濟節目主持人來説,就必須不斷加強知識積累,首先實現自身素質的“可持續發展”。 根據專家們的建議,積累知識首先要依據主客觀條件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這裡所説的主觀條件主要是指個人自身的長處;所説的客觀條件主要指市場需求;所謂合理的知識結構,也就是知識結構的優化,即求職者頭腦中所吸收的各種知識的構成狀況合理化,並同市場需求相適應。這顯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作為電視經濟節目主持人來説,它應當把實現知識結構的專業化擺在第一位,即把經濟知識作為最重要的、起主導作用的特殊素質,認真學習科學技術、管理科學和行為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知識,不斷提高提煉加工和傳播經濟信息的業務能力,並隨時注意適應市場的特殊需求,不斷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與此同時,他還應當跟上電視本身的發展步伐,努力把信息與信息、信息與人、信息與過程聯絡起來,及時更新知識、完善知識結構,培養新的技能,不斷改進節目的內容和形式,不斷提高自己的主持水平,力爭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積累知識還應當注意知識結構的穩定性,即注意打下寬廣而堅實的知識基礎,也就是要扎紮實實地練好基本功。對於電視經濟節目主持人來説,不但要熟悉和盡可能多地參與電視經濟節目的採訪、編輯和播出等各個環節,更要對自己主持節目中的語言、服飾和體態等諸多方面精益求精,並不斷推陳出新。知識經濟的一個基本觀點是:知識在人們的相互交流中得到發展。目前,無論中央電視臺還是地方電視臺,包括中央電視臺,《中國財經報道》等名牌欄目的主持人,都缺乏同觀眾的相互交流。這不但不利於他們的知識積累,更難以把他們真正培養鍛煉成為“交互式媒體專家”,適應未來節目上網的需要。對此,各有關方面應高度重視,採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加強經濟宣傳的反饋和交流,以便進一步辦好各臺的電視經濟節目。 任何結構都具有整體性、易變性和自動調節這樣三個特點,人的知識結構也不例外。知識結構的整體性要求知識結構趨於完整;易變性指知識結構處於發展變化之中;自動調節則是一種建立在預測、反饋基礎上的動態調節。由於學習是一種交互式的社會過程,電視經濟節目主持人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適應客觀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預測和檢查自己的薄弱環節,並注意新興學科的發展,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充電”、“加氧”,使自己的知識結構朝着高效能的方向發展,尤其要使自己的知識逐漸系統化,在為市場經濟提供信息傳播服務的過程中,強化對主持電視經濟節目內在規律的掌握,以自己富於創新性的智力勞動贏得觀眾和社會的認可,在實現信息和知識的全人類共享方面,為知識經濟的發展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 註釋: ①馮之俊主編:《知識經濟與中國發展》,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版。 ②馮瑄:《知識經濟的興起及特徵》,見《知識經濟與中國發展》第20頁。 ③賈新民:《知識經濟對策與戰略研究的若干思考》,見《知識經濟與中國發展》第62頁。 ④⑤趙弘、郭繼豐:《為二十一世紀運籌——知識經濟呼喚中國》第548頁,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來源:《電視研究》1999年第三期) 責編:青葉
|
共3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