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可視的族譜—有感電視片《偉大的俄羅斯作家》
作者:中央電視臺文藝中心  張子揚 發佈時間: 2004-1-16 15:27:07



    不久前,作家馮驥才先生從天津打電話來問詢:在中央電視臺八頻道播出的《偉大的俄羅斯作家》的專題系列片,是否為我們國際部所製作。若是,他非常希望能夠得到一套家用錄像帶,以做認真研究和珍藏。同時也表示,願意就這套系列的引進和播出,為欄目寫一些觀後之感。他説,你們這套節目的選擇,為熱愛文學,特別是熱愛俄羅斯文學的觀眾做了一件大好事。
  《偉大的俄羅斯作家》這套節目,也是我非常喜愛的作品。在審片的時候,除了作為節目監製,認真的給以職業審視之外,更多時是作為學習者,根據片中所提供的各種信息去思考和再去查找相關的書籍,以溫習曾給我特殊精神滋養的俄羅斯文學作品,重新感受藝術家們的風貌。
  《偉大的俄羅斯作家》是用俄羅斯作家可視的生活素材為基礎,編輯成系列的人物專題片。由於它的製作和編輯是美國的一家電視機構來完成的。所以,在一些人名、地名,重要事件的單詞上,和我們所知道的原著背景有所差異。但是,這套作品絲毫不因為這些微瑕,而影響其魅力和衝擊力。同時,恰恰因為是異國、異地的製作,別樣的理念與創作手法,讓觀眾對熟知的俄羅斯作家們的生活景況與內心世界又有新的體驗與感悟。
  我們通過這套作品,重新了解、認識和接近了高爾基、契訶夫、托爾斯泰、馬雅可夫斯基、陀斯妥耶夫斯基、普希金等俄羅斯偉大的作家們。這套專題片有着一個共同的風格特色,那就是以可視的資料為樸實的骨架——諸如老照片、當年的紀錄電影片段、再加之當事人所經歷的具體地點和時空環境。全片沒有時下常用的“真實再現”即由演員化粧表演的形態,也沒有一種今昔對比的景觀拍攝與編輯,而是實實在在的去展現這些人當年所生活的環境、季節氣候和他們使用過的現今作為文物存在的各類物品。但是,全片通過非常有邏輯且文學性很強的敘述,讓我們走近了大師的家庭、時代與他們的內心世界。片中既有對主人公的一生的記錄,也包括作家藝術家之間友好的往來,並評價他們每—個人的作品所産生的時代背景與意義。其中也間或—些非常形象活性的、可視的作品來呈現。如:作家的手稿、出版的書籍和戲劇的演出,還包括劇照等等形象展示,使我們非常生動、簡潔地接近了這些我們曾經在閱讀時代,早已經熟悉了的藝術大師。
  利用原始的形象資料,注入編導者自己獨特的、有邏輯、剪接有方的電視語言來解説大師們的生平,使得這部片子成為了不同年齡、不同知識結構背景下的觀眾的共同喜愛。應該説,這套片子非常具備可視的人文品質。毫不誇張地説,作為對於俄羅斯文學家形象、活性的介紹系列,這片子堪可稱為是一部精神世界的可視的族譜……
  顯然,該系列片的譯製過程中,還有另一方面的不足之處——由於文本的英語轉譯,—些著名人物的著名作品,在轉換過程當中有了稱謂上的混淆。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高爾基的童年,是在其外祖父的染坊廠裏度過的,但在文本轉譯時竟成了“這裡是高爾基童年他祖父的染房”。比如我們熟知的契訶夫的著名劇作《海鷗》,在翻譯時又被譯成《海燕》,還包括他的著名劇作《萬妮亞舅舅》,在翻譯時,因英語單詞的血緣親屬的單係屬性,又被譯成了《萬妮亞叔叔》。這些問題也使我們對電子傳媒的責任,有了一個進—步的清醒——在電視傳播時代,如果我們不依靠經典的文字和變成典籍的專有稱謂來校正解説詞的話,勢必在新—種文化傳播中,會出現上述以訛傳訛的狀況。進而使我們的文化傳承,由於跨語際轉換的閃失,而造成失誤甚或謬誤。這也更説明了,在視聽時代,人們閱讀經典文學作品的重要意義所在。
  這套《偉大的俄羅斯作家》片子播完之後,我心中似乎仍有一些説不清的情愫揮之不去。首先,我還是覺得這套片子應該再長些,涵蓋的文學家、藝術家還應該再多些,以使得廣大的喜愛此類節目的電視觀眾,獲得一次更充足的精神會餐。其次,由於了解了該片的引進背景(一位俄裔製片人在俄國購買了素材而由美國電視機構製作),使我們得以知曉了片子的製作與發行過程,進而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我們也可以參照引進國外類似的作家、藝術家們生活的原始素材,進行重新的剪輯組合,做出類似的並具有相當高的精神、文化品味的“中國製造”的節目,評點這些域外作家、藝術家的生活歷程、精神軌跡。做一種學術性的“外國文學”普及。除了為我國的上億觀眾播出之外,也可以將它們發行到許多有此需求的國家和地區,因為在研究外國文學介紹域外文化上,我國在文學層面上有相當的譯著作品與優秀的翻譯專家。這無疑是我們未來的引進與交流節目的一個豐富的知識資源和發展方向之一。
  由這一套專題系列片,使我們很自然地聯想起許多俄羅斯的偉大藝術家們的人生故事,優秀品格。他們很多人,雖出生在貴族之家,但始終關注低層生活,關注民族命運。如天才的詩人普希金,除了人們耳熟能詳的那些自由而浪漫的詩篇,他也曾寫出了像《驛站長》這樣的關注“小人物”命運的小説,並由此開創了俄羅斯文學中,關於“小人物”的形象畫廊;同時,他還能寫出像《致西伯利亞的囚徒》這樣反對沙皇暴政的鐵一樣的詩句,並曾在回答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問詢中,不假思索地回答,如果他未在故鄉,那麼當十二月黨人起義時,他會毫不猶豫地站在起義者的行列。雖然後來亦由此招致殺身之禍,他也未曾改變自己的信仰。而像屠格涅夫、托爾斯泰等文學巨匠,都曾寫出了大量的關於平民、關於農民土地改變、關於俄羅斯命運的許多著名的小説、散文、令後世的人們永遠難忘。又如劇作家裏戈理,奧斯特洛夫斯基等許多平民出身的知識分子,對當時俄羅斯社會現實的關注以及形象的創作再現,那也是世人皆知的。
  而在白銀時代,與帕斯查爾納克、曼德爾施塔姆等人齊名的著名的女詩人阿赫瑪托娃,在丈夫被處死刑、唯一的兒子又被流放,身居臟爛不堪的陋室,身上的睡衣之破舊得開裂到腋下。而她所思考所痛苦的仍然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的際遇中,仍然寫下這樣的詩句:“是什麼使這個時代比先前的糟糕?/莫非由於悲傷和憂慮的煎熬,/它觸動了最黑暗的潰瘍,但卻無力把它徹底治療……”/(《安魂曲》第5首,1919年。)
  這些偉大的俄羅斯藝術家們所留下的已成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的作品,影響並照亮了人類靈魂的方向,為本民族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佔有不可取代的一席之地。
  反觀我們曾有五千年燦爛文明史的中華民族,也曾出現過許多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和作家藝術家,但是,由於後來閉關鎖國的時間太長,世界對我們的認識更多地停留在遙遠的過去。須知,僅就上個世紀而言,僅在文學藝術家的行列中,我們也曾出現過諸如魯迅、巴金、老舍、張大千、齊白石等等一大批亦堪稱我們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的藝術家,但是,由於對域外的傳播所做的努力還是太少,遠遠未能達到他們的意義與價值應被更廣泛的世界所了解與認同的範圍。近些年雖有一些介紹相關作家、藝術家的專題節目的製作,但由於零散、單篇、不成系列而很難形成衝擊感。加之,我們對傳媒的運作尚未能真正與國際接軌——即把有意義的精神産品有效地投放市場,形成價有所值的交換交流。再加之我們的一些節目尚未能進入國外媒體的主流傳播渠道,因而也影響了其他民族對今日中華文化的認識,這不能不説是一個遺憾……
  我們引進《偉大的俄羅斯作家》這樣有人文精神的高品質的節目,既給廣大電視觀眾提供可視的、活性的文學家生平的閱讀之外,也為我們的同行提供了可以傚法的創作思路,如何用文學與電視的綜合手段傳承人類文化、文明的典範的作品。期待能在熒屏上看到系統、系列地介紹,我國浩浩文明長河中無數文化精英的形象風貌與偉岸精神的專題節目——那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血緣的“可視的族譜”……

 


(來源:《電視研究》2003年第10期)
責編:邢立雙

 共1頁  第1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