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章-- 呂廷傑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特邀專家>專家文章  

新經濟與文化産業

作者:呂廷傑


  1.交流與人類文明的昇華

  人,是社會的存在物,而社會是人們相互交往的産物,是各種生産關係的總和。人要生存,必須要生産;要生産,又必須追求協調與效率;要達到協調與效率,就必須相互交流和溝通。交流起源於人類共同勞動的需要,它包括物質和意識兩重含義。交流又是與生俱來的文明使者,因為她將人類帶出蠻荒,脫離貧困,發現自我又擴大自我,使人類文化既産生了物質文明又産生了精神文明。
  我們知道,人們的生活每天都在同兩樣東西打交道,這就是物質與信息。因此,有的人將我們生活的環境稱之為原子與比特的世界,原子是物質的基本單位,比特則是信息的基本單位。宏觀經濟理論從經濟要素的社會作用出發,提出了現代社會經濟系統中主要有三個流的觀點。這三個流就是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有了流就必然要形成網, 如同一個人身上有許多網絡,一個社會也是如此,因此也就有了網絡經濟的概念。例如,人們把交通運輸系統比作社會的血液循環系統,把通信系統稱之為神經系統等等,不一而足。網絡本身是一種載體,或表示一種聯絡,它因某種交流而存在。文明的發展必須建立在一定文化積累的基礎上。值得引起注意的是,這種積累的質與量都與各個時期的物流、信息流以及支撐這些流的網絡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因此,網絡化發展趨勢説明了各生産要素之間的聯絡在不斷加強,是人類生産活動社會化的總體趨勢使然。
  歷史上最重大的一次産業革命,是二百年前的工業革命。這次産業革命帶來了人類社會的第一次高速發展,從生産到社會生活都出現了質的改變。當時紡織機器與蒸汽機的發明使紡織業的勞動生産率提高了266倍,産品價格則降低了13倍!美國和日本抓住了這次機會,很快後來居上,超過英法。這次産業革命也劃定了今天我們所謂的工業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與不發達國家的國際經濟格局。此後,美國用了六、七十年才實現了從工業經濟到信息經濟的過渡,而日本則用了不到廿年。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經濟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種加法的關係,因此,尋找産生倍增器作用的經濟要因就顯得格外重要。
  歷史上,當重大的技術變革向整個社會廣泛滲透,就會帶來經濟的結構性進步。19世紀末出現的鐵路,20世紀中期的電子和汽車工業,都是促成經濟質變的關鍵因素。當前新經濟革命的一個重要技術基礎,就是信息網絡。以鐵路、石油、發動機為核心創造了動力文明,延伸和解放了人的體力,而知識與信息革命則使人的智慧得到延伸和爆發。新經濟不是工業經濟的簡單延展,信息革命創造了在世界範圍內重新洗牌的機會。這對於正在富國強民的建設中奮進的中國來説,無疑是新的歷史機遇。
  馬克思、恩格斯曾説過,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最初階段,每天都在重新發明,而且每個地方都是單獨進行的,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人類文化交流的原始不發達狀況。自然和人為的限制,使人類初期不能自覺地進行文化溝通,往往通過一些偶然的因素(如戰爭)來實現文化系統間的融和。人類駕馭自然能力的增強,使自然限制越來越不能構成交流的障礙,這是科學技術的力量。交流的日益頻繁更加開闊了人們的限界,使人們能夠打破民族文化的心理藩籬,從而自覺地克服文化系統之間的封閉性,促使交流向更高水平發展。這也許正是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根本動因。
  回顧人類文明史,人類在蒙昧時代末期就已知道用火的知識,但由於當時交流手段落後,經過五六萬年,才學會鑽木取火。而18世紀以後,科技迅猛發展,交流的手段日益更新,從1876年第一台瓦特蒸汽機問世,到19世紀40年代能量守恒定律的發現,只經過70多年的時間,人類就已完全認識了機械力和熱、光、電、磁等之間的能量變換關係。無線廣播技術經過了38年達到了5000萬人使用的水平。本世紀後半葉,從第一台微機出現到1億人使用微機經歷了18年;而在今天現代化的環境下,互聯網從開始商業應用到擁有1億個用戶,僅僅用了6年的時間。
  交流的一項重要貢獻是使作為社會生産力的科學技術呈現高度交融狀。交流行為本身就衝破了舊有科學門類的壁壘,她導致不同文化因素的交叉與重組,並使原來各學科之間壁壘森嚴的狀況正被不斷打破。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已經由分道揚鑣發展為互相滲透,社會科學理學化(如近年來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是數學家)、理工學科人文化(如科隆出現後的倫理學問題,網絡出現後的法規問題等)的現象,已經成為當今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特徵。
  當科學技術賦予傳統産業以新的生命,它也幫助創造新的産業,佳例之一就是文化的産業化。從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印刷術,到電影、電視技術在西方的出現,再到好萊塢乃至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的合併,科學技術不斷地賦予文化以新的內涵。文化的魅力在於其久遠的歷史積澱,而科學技術則是常變常新的,二者結合還使得大眾傳媒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通信衛星已覆蓋地球表面,要更大範圍地、或者更有權威地影響社會輿論,已經變得易如反掌。美國的CNN在鋪天(衛星)蓋地(有線電視)地發送節目的同時,還為廣告商們提供了一個全球性的市場。今天,世界上超過100個國家播放CNN的節目,每天全球有十幾億人的家庭在收看CNN,各國記者、政治家乃至中東的酋長都成了它的忠實觀眾。CNN因此塑造了一個全球性開放式的人類信息交流的獨特形象。


責編:青葉
 共3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專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