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章-- 周星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特邀專家>專家文章  

沒有終結的藝術俗變
──2002年春節聯歡晚會綜評

作者:周星


  又經歷了一年熱鬧歡騰的除夕大餐,告別了幾億人民交相議論的春節晚會,許多疑問難免産生,我們到了細細思考新時代的電視嬌子培育出來的這一文化盛會的得失成敗、和相關的電視文藝發展的長遠問題的時候了。
  春節電視文藝晚會早已成為過年的舊民俗,近20年的歷史沉積,使之不期然地確立起節慶文化的儀式化標誌,舉國上下幾億人觀賞,興師動眾黨政軍把關,幾欲成為每一年度關乎人心向背安定團結的民生政治大事。儘管眾人挑剔但欲罷不能的架勢,使春節聯歡晚會構建起一種迎風孑立的藝術文化景觀。沒有什麼電視綜藝節目可以與之相比,而社會的烘托無形造就大眾化的標尺成為衡度的準則。自然,春節聯歡晚會要適宜節慶的氣氛,滿足多種文化層次的需要,兼顧老少家人濟濟一堂的口味,不能不難乎其難,於是,"年年難辦年年辦"就成了規律。當人們不斷抱怨文藝晚會氾濫成災的時候,春節卻義無返顧地一次又一次展示晚會風起雲涌的壯觀態勢,褒褒貶貶的議論也依然相伴而生。搜檢起來,在多屬雷同的晚會中,確有一些顯示了別具一格的風貌,沒有一個晚會可以與之匹敵。
  客觀地説,2002年春節聯歡晚會從大幕拉開,就顯示了艱難中的創新努力,諸如北京──深圳同步直播,多個城市異地景觀展示的努力,的確從單一演播室中邁開了一些雖然有限但擴展空間的步伐,就技術處理而言,基本實現順暢自然連接;在增強藝術表現和現實生活節奏的關聯方面也頗有成效,現實感更為明顯,手機短信等當下最切近時尚不僅成為傳輸手段,而且成為直接表現內容,生活實景與藝術的交融不是單一節目現象而是較為普遍的呈現;在藝術處理方面,一些節目內部的渾融感更為自然,諸如《連隊裏過大年》所代表的藝術形式雜糅成熟是值得讚賞的現象;而歡快娛樂的趨向已經更為明顯,對節慶要務是娛樂歡快的把握已經從表及裏,越來越多節目熱鬧得標識著藝術娛樂佔據主角地位的走向;本屆晚會綜藝性質的深入,更多表現在單個節目處理現場主體和陪稱的恰當關係,歌與舞的配合、雜技的藝術處理、魔術與場面立體化表現等都多有可圈可點的地方,即便是收不攏的鴿子滿場飛躍,也顯示了大膽的努力。
  可惜,問題顯然突現而出,從某種意義上看,春節聯歡晚會的痼疾日益明顯,透視當下文化缺陷的問題也更不可小視。隨著觀眾期求值的升高,不滿和批評日漸明顯,而春節晚會已經步入顧盼趔趄的中年心理階段,生理限度也踏在進退維谷舉措乏變的過度線上,昔日的輝煌一次次試圖再現,然難挽狂瀾的現狀已經矗立面前。我們看到的是最為費勁的努力遮掩不住最難阻擋的文化變遷,一些節目不由自主地俯就低俗和費勁歡鬧,無事生非的製造性愈來愈明顯的張揚,熟面孔的藝術生澀和新人的藝術俗套令人生憂,藝術的創造性低迷和美好本性的某種失落則是難以遮掩的困惑。
  探究春節聯歡晚會的問題,既需要宏觀觀照的文化視野,也需要平心靜氣的藝術分析。但首先需要看到顯而易見的既成狀況:老套乏味的面貌和身踞其後的藝術俗變大勢。
  就前者而言,春節聯歡晚會的陳陳相因最為人詬病,幾成慣例的形態包裹著條塊比例近似的節目──歌舞、小品、戲曲、相聲等等,主持人的老面孔成熟卻未必適應近況,表面化的時代主旋律泛泛歌咏而顯然讓人無動於衷,四平八穩造就的"精雕細刻"節目看不到多少激情和衝動的藝術因子,而沒有藝術激情的創作如何吸引觀眾是難以想象的,看看這一年的一些節目,如女聲獨唱《風景這邊獨好》、男女聲對唱《今夜如此精彩》、老演員聯唱《溫馨時刻》、相聲《網趣橫生》、女聲獨唱《謝謝你朋友》等,乏力的演唱,缺少真實情味的表演,老派的頹勢,無疑成為一種藝術精神退位的表徵。列舉的上述節目,也許放在其它場合也未必不是可觀的節目,腕級的名家也都應該讓人崇敬,但在國家一年一度的標誌性藝術年節中,任何比照都顯然要建立在更高的眼光和藝術趣味基礎上,某種程度上的苛求在所難免,何況對它們的挑剔原本不算得上是苛求。我們不必忌諱這裡的問題所在,就藝術推進而言,創造力的衰竭不可原諒,沒有新意的節目比比皆是,從中透露的確實是藝術比值的降低。形式的變革是一個方面,似乎都有些變化,但其實沒有質地的改觀,有意思的是,和近年電視頻繁改版換顏相反,春節聯歡晚會的老瓶裝新酒狀態年年繼續,就一般意義而言是遷就百姓新年俗的必要需求,卻難免陷入保古守舊的窠臼。但根子還在觀念上,沒有依託的變化多少陷入形式主義的狹小道路中。諸如幾地互傳的形式革新在上一個世紀90年代初(93年)已經試過,這一屆的變化成熟顯然可見,但比起增加巨大的資金投入來(據説上億計),藝術價值增色幾何值得思考。老套的觀念不全在整體樣式上,還主要表現為節目質量的衰退中,從相聲《網趣橫生》這一典型來看,內容的俗套和早為人知是一大忌諱,在表演的煞有介事面前,人們有理由抱怨缺乏新鮮感和創造性價值不足。而相當多的歌曲節目既沒有歌詞的新內容,也沒有旋律的新穎動人點,表演的失準和缺乏藝術激情都是影響根本所在。
  不能不提到春節聯歡晚會所顯示的藝術俗變大勢。
  在世紀之交的十年內,伴隨著市場經濟行程的進展,大眾文化潮流洶湧澎湃,藝術前所未有地遭遇冷落、低潮、俗變的境地,從積極的意義上説,接近百姓、貼近現實、落腳人生的立場改變是藝術的幸事,但顯然,藝術的提升精神、超越現存狀態的精神被相當程度的弱化,娛樂的俗眾需要上升是以精神的昇華追求的代價獲得的。於是,我們所見到的藝術生存狀態從未有過的令人酸楚交加,比起近代社會的文明演化造就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藝術變遷來,藝術困境更為難以置信,許多傳統的衰退宛如吊在高樓的雙手,眼見著漸漸滑脫卻只能揪心而無可奈何。曾經風騷一時的一些藝術被無情的市場和絕情的時代磨去光彩,甚而退縮一隅,甚而無聲無息。大眾文化的氣息籠罩陳俗,傳媒的光芒遮蔽藝術,網絡鉤連著時尚培養起來的新一代,眼睜睜的看著藝術如同老澡堂的殘喘或老茶館的變異而變色換顏。無疑,在這一背景下,春節聯歡晚會也難以抵擋俗變的走勢,呈現著中國綜藝節目的狀況:藝術衰落,除了文化背景變化之外,次生狀態的藝術娛樂蓬勃氾濫;結果是愈蓬勃的形式變異衰減的愈厲害。
  俗化時代造就的現象有時匪夷所思,比如小品原本是演出排練的準備,卻在不期然中取代大戲,從舞臺走向屏幕,似乎蔚為大觀。如果説,戲劇大戲一般還是作為藝術的一個類型長期佔領舞臺,那麼,小品的興盛就顯然更多作為現代傳媒下的娛樂幸運兒而存在。但是小品的俗化的確值得反思,作為貼近百姓和適應現實要求的調和物,小品已經成為文藝晚會的重要標誌,則其走向和價值更值得審慎評價。《鄰里之間》是值得分析的典型作品。在版快中這顯然是作為調解矛盾撫慰人心的一環,但節目的俗化走向的確損害了創作目標。論思想性、現實性、明星光彩(蔡明、郭達、牛群)都不缺,但娛樂的過度追求反而顯露了內裏的空虛。小品中"缺心眼"的人物設置顯然惡俗,圍繞缺心眼的手機短信技巧設計十分無聊,矛盾的生發更屬無事生非,而蔡明的裝笑則令人生理難受。表面上節目實現了倡導鄰里和睦的社會主題,但搞笑的花招目的損害了藝術的感染力。大眾文化的消解藝術審美的弊病在小品和相聲中被更為自然明顯的突出出來,走進庸俗誤區而還被更大規模的接受的現實是相當可悲、又無可奈何的事。
  文藝俗變的可怕是在歡樂中價值倡導的偏離常規。娛樂的要求絕對沒有錯,要求大眾化的春節聯歡晚會如何高雅顯然離譜,但如果一味庸俗並且是無形中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則需要警惕。絕大多數觀眾都喜歡優秀小品《賣車》,的確,趙本山等三人的表演惟妙惟肖,性格差異搭配相得益彰、相反相成。小品的機巧確實超于其它作品,出乎意料情節設計,關節點轉換和起伏變化的合理,娛樂效果出眾,期待心理的滿足是作品成功的主要標誌。而人物語言幽默,包袱層疊而出,充分表現了民間的智慧。但惟其如此才需要挑剔其中的問題,因為在歡鬧的內裏,相當程度上代表了文藝節目價值偏航的走向。當趙本山以得意颺颺的表情和作弄似的神態,讓正常人從理智變成失態進而陷入圈套時,我們似乎被遊説者的機智征服,被將不可能變成可能性的三尺不爛之舌之神奇而歡躍,卻忽略了這裡的欺騙法術的可惡,漠視了口舌之快背後的傷天害理。違反常理而被公認為為智慧,欺騙卻成了幽默機敏,生活中人人唾棄的騙子成為大眾的欣賞對象,這裡不是值得深思嗎?
  顯然,屏幕讓我們不知不覺認可生活化的低俗,也默認了藝術昇華的失落,習見不怪進而被反常俘獲,是藝術不應該的效果。然而,缺乏警惕的傳媒卻在無形中製造著這樣的東西。春節聯歡晚會應當是高雅的藝術表現所在,但容忍太多的庸俗習氣,前舉的男女聲對唱《今夜如此精彩》中,周迅的打扮喪失清醇、毫無美感,不啻是一個明顯例證,低俗的扮相未必被節目主人認識到,但在觀眾的心理感知中卻是實在可見的。而在魏積安等的小品《圓夢》中,建立在生活化基礎上的庸俗口吻,實在有點難堪,比如"後來讀報就和女同學抱在一起"的語言機巧,得意固然得意,卻是趨向生活的低俗化。而堂堂大個吮吸手指充天真狀的低俗更是難以忍受的現象。文藝晚會的一個顯見現象,是把還原生活的"生活味"當成了取悅百姓的法寶,在淺顯易懂的生活化表現中,隨和生活,降低藝術,喪失審美,都是令人深憂的現象。
  細細分析,春節聯歡晚會屈就通俗和大眾樂趣而丟棄了一些東西,特別是藝術的美感,比如,一對生活中各自頗有人緣的男女歌手,在通俗演唱中被人推崇,被沒來由的組合成《新年好》,我們聽到的是毫不和諧的聲部和莫名其妙的嘶叫,造就了正規演出難以理解的噪聲匯聚。藝術的失常牽連著藝術的背後,相當明顯的文化變遷中遷就娛樂化和主題政治化的不恰當理解,前者導向喪失藝術創造立場,寧取平庸逗樂,比如台灣相聲,比如《網趣橫生》都是如此。整臺節目能像雜技《力量》那樣處理精彩的作品少之又少。這一節目的藝術處理不僅在表演中的力量感和技巧美感,更有藝術精神的感召力,而表演之後,主持人倪萍對他們的介紹訪談,更為動人,是相比少有的動情點。可惜,沒有多少節目可堪比肩。沒有堅持藝術標尺而對既定政治主題的遷就,也造成了未必完滿實現主題卻破壞藝術表現的結果。在藝術表現上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為了娛樂和為了既定主題的幹澀問題,在一些節目中,沒有豐富內涵的弊病,導致表現的費勁鼓噪和隔靴搔癢的效果,好大喜功的表現被聲張鼓勵,使不少節目的藝術處理不是"四兩撥千金"般的輕靈,而是千斤撥千斤的費勁難受。
  春節聯歡晚會其實應當是一年一度的文化盛會,藝術的標尺必須矗立在前,這樣才有娛樂的豐富性和美感享受,也才有真正意義的凝聚人心鼓舞精神的作用。在藝術俗變大勢的背景下,如何實現藝術化的年節盛餐,依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
 共1頁  第1頁 


[專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