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回眸 > 正文

《講述》中“訪問人”的定位及欄目總體風格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由於主持人是節目整體構思的體現者,因此主持人在節目中應起主導作用,能夠對所主持節目的串聯、組織和協調駕馭節目。而《講述》節目的主持人稱作“訪問人”,是否在故意弱化主持人的功能?
  【欄目主創:梁 紅】這與我們當初建立這個欄目的追求有關,《講述》的主要空間是要呈現講述人的狀態的,這個欄目的定位既不是《實話實説》式的談話節目,也不是《對話》式的 訪談節目,在這個欄目裏不強調主持人和講述人的碰撞,更多展現的是講述人在訪問人的引導點撥下,慢慢把內心打開,把過去生命歷程中,鏡頭所不能記錄的一些故事説出來。所以大家印象中的主持人,和我們定位的訪問人是有區別的,但訪問人的功能也很重要,一個最好的主持人,是一個最恰當的主持人,而不是一個説話最多的主持人,能夠傾聽,並且能夠聽得懂,這是主持人的首要功能。所以我並不認為 叫訪問人而不叫主持人,就會減弱訪問的重要性。

  【漫遊世界】請問通過這365個美麗的故事,想告訴我們電視觀眾的是一些什麼樣的哲理?
  【欄目主創:張小琴】《講述》要傳達的可以説是一些人生感悟,需要用心去體會。

  【redhorse2003】我想問問節目主持人,你們叫訪問人,在和《講述》對話的時候你是否會故意製造一些懸念?因為你了解故事的經過,為吸引觀眾又需要故事有曲折性。
  【欄目主創:張小琴】大多數情況下,我只知道人物的大體故事,而不知道細節,所以我和觀眾一樣好奇。

  【等待戈多!】幾位美女,你們在《講述》中要表達什麼呢?你們能説説個人特別喜歡的一期節目嗎?
  【欄目主創:張小琴】在《講述》欄目中,我認識了很多非常有擔當的普通人。他們承擔了很多本來不需要他們承擔的責任,帶給我們很多對人生的感慨。我們願意和大家一起分享。

  【mige030109】主持人好!聽説你成為博士了,現在有什麼想法呀?今後有什麼打算?
  【欄目主創:張小琴】過去、現在和今後都一樣,踏踏實實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比如現在就要認真回答您的問題。

  【s秋水伊人s】張小琴老師,做訪問人和做主持人有什麼不同?在訪問的時候的時候你不加入自己的主觀看法或感情嗎?如果可以保持客觀的引導,是否會讓人感覺片子不感動人?
  【欄目主創:張小琴】訪問人在節目當中更多的是一個談話的引導者,我的任務是和講述人一起重新走過他曾經的一段人生。當然,自己的感情是很難掩飾的,我覺得也沒有必要掩飾。美好的東西大家都是能夠感受到的。

  【漫遊世界】時主任您好,你作為嘉賓也是觀眾給我們談談你對《講述》這一央視節目的看法吧?
  【特邀嘉賓:時統宇】我第一次看《講述》的節目是在兩年前,他們部裏面的評獎,當時我看著兩期《講述》的節目,實際上是《週末講述》的兩期節目,這兩期節目分別是“愛的變奏”和“向西、向西、向西”。前一個節目內容是關於兩家人的孩子抱錯了,從剛一齣生就互相抱錯了;後一個節目是關於甘肅一個非常偏遠的縣裏公安人員行程幾千公里在青藏高原抓捕犯人的故事,當時我們參加評獎的評委被這兩期節目所吸引,並且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愛的變奏”被評為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一等獎。我對《講述》欄目的評價是:在2001年、2002年這個新世紀開始的時候,《講述》欄目代表了中國電視節目社教類內容的最高水平,當然這種高水平也不只是《講述》一家,在2002年的時候同樣是央視的一個社教類節目就是十集大型專題片《人在單位》,也具有相當高的水準。我在很多場合講過這樣的話:2002年《講述》和前面説到的《人在單位》代表了中國電視節目社教類節目的最高水平。

  【世界電信】我挺喜歡看《講述》的,每天CCTV-10,晚上9點45分到10點15分,我説的沒錯吧?《講述》講的故事通常都能吸引我進去,而且主持人和節目風格也很和諧。
  【欄目主創:張小琴】謝謝您對我們節目和我的關注,我們的節目是20分鐘,不會是您覺得太長了吧?!
  【世界電信】 這樣啊,怪不得我每次都感覺意猶未盡呢。

  【中國吉祥0】一日講述,終生難忘!——現在還使用這個宣傳語嗎?
  【欄目主創:張小琴】如果您覺得這句話好,我們可以考慮繼續使用。
  【中國吉祥0】有點直接了。
  【欄目主創:張小琴】您有更好的方案嗎?
  【中國吉祥0】那就向“傾訴 ”方向發展吧,怎樣?
  【欄目主創:張小琴】好啊,怎麼發展?
  【中國吉祥0】讓主人公盡可能毫無保留地吐露出來,呵呵:)
  【漫遊世界】“為你講述故事,聽你傾訴心腸!”這個作為《講述》節目的宣傳語如何啊?
  【欄目主創:張小琴】非常感謝,我們會考慮。
  【中國吉祥0】我覺得不錯!:)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海涅説:一個人的生命難道不是像一代人的命運一樣珍貴的嗎?要知道,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與他同生共死的完整世界,每一座墓碑下都有一部這個世界的歷史。《講述》的鏡頭直接呈現的是生活本身和生活中一個個具體的人。請問嘉賓,《講述》如何運用鏡頭語言表達對當前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人的生存狀態、變遷、發展的一種真切關注?
  【特邀嘉賓:時統宇】關於訪談類節目的鏡頭語言問題,我是這麼看的,首先訪談類節目範圍非常的廣,比如像《實話實説》、《面對面》他們完全都是演播室的鏡頭,沒有人物的生活鏡頭,也沒有人物的現場。而像《講述》這樣的欄目,特別是《週末講述》,有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的生活和現場的鏡頭,這種鏡頭對於深化節目的主題,增強節目的視覺衝擊力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我在這裡想舉《講述》的兩個節目來談談,第一個就是上面我説到的“愛的變奏”,這是一個40分鐘,我們在看這期節目的時候都是一些從事電視一線工作和研究電視專家的這樣一些人,大家對這個片子的鏡頭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這個片子鏡頭語言主要是集中在人物的生活和現場方面;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影響很大的“2004DV大賽”,這個大賽裏面的很多參賽作品就是直接涉及了這個問題提出的“處於社會轉型時期中國人的生存狀態、變遷、發展的一種真切關注”。
  比如我舉一個例子,有一個節目叫“高考以後”,看這個片子的同時恰恰是社會上對《焦點訪談》披露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有關招生人員受賄問題的報道,我看了這個“高考以後”和《焦點訪談》的節目有了一個無形的比較。在每年的高考面前也是特別能夠表現中國人的生存狀態、變遷、發展的真切關注的東西,“高考以後”講的是一個農村的孩子接到錄取通知書以後,沒有錢上學,這個片子拍的非常的感人,而聯絡到《焦點訪談》的那期節目,我又感到很憤怒,我想對中國電視的好多東西我們聯絡起來看,可以進一步加深對《講述》的意義和作用的理解。

<<上一頁下一頁>>
第3頁
(編輯:羅詩曼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