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報道》要及時展示電影魅力
【旋轉的水滴】對《十面埋伏》,我們影迷有很多爭議,《十面埋伏》用一個隆重的包裝包裹了一個不太成熟的故事,但是它以它的中國式的功夫和畫面贏得了海外觀眾,票房的成功就代表影片的成功嗎?對這樣一個電影,《中國電影報道》是只報喜不報憂嗎? 【梅州新村】票房的成功難道就不是成功嗎? 【梅州新村】抗議!這個題目本身有偏見!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什麼偏見?大家都是秉着對中國電影的熱愛吧? 【特邀嘉賓:丁亞平】一個欄目也要有思想,要有勇氣,對於業界的作品和人物要敢於批評。《十面埋伏》觀眾有不滿,評論家存在不同的聲音,為什麼不能夠反映呢?連新華社的記者都可以發通稿,評述和反映它的是非輿論,我們電影頻道這麼一個專業資訊欄目,自然也不能回避。一個欄目有展現,有體現,也有剖析,有批判,這樣它的內容就會豐富多層面,就會更有力量。 【龍德貴全】老張想與群眾溝通,但卻隱隱表現出對群眾的不信任。原因何在,你要他藝術,可以,你養活他。 【欄目主創:張衛】 對《十面埋伏》,我們對讚揚和批評的意見都報道了,對電影界發生的一些不理想的事,比如洗印廠洗壞了新警察故事的膠片,我們都一一報道。
【echochang】對於連續片廠報道的意見:精彩的大明星的報道應不是泛泛而談的,應該有連續報道,但是不應該持續太長的時間,也許,觀眾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不會總是跟着你跑,對不? 【欄目主創:張衛】 你説的有道理,謝謝你的建議。
【欄目主創:張衛】請問各位網友:你們是不是對大明星的興趣超過了對普通電影演員的興趣? 【地鐵 生如夏花】未必。 【梅州新村】我覺得興趣不會太高,但是熱播的電影或電視劇的新人例外! 【欄目主創:張衛】如果我們有聲有色的報道一個不見真傳的小演員,你們會關注嗎? 【地鐵 生如夏花】會,如果他有一個值得關注的故事。 【梅州新村】我算一個!不過對明星的喜好,因人而異。編導把握的難度比較大啊! 【欄目主創:張衛】我們不太報道八卦新聞。 【漫游世界】年輕人大多對大明星感興趣,我們這些成年人嗎,當然是對電影藝術家感興趣吧,因為他們在其電影生涯中積累更為豐富的文化底蘊。 【地鐵 生如夏花】《中國電影報道》要做的是及時展示電影,不是記錄電影,更不是藝術家。所以,《中》要抓住觀眾,三個詞:新鮮、全面、獨特。 【漫游世界】大明星可能是要比藝術家要新鮮,全面和獨特當然還是藝術家吧。 【地鐵 生如夏花】你沒懂我意思。 【梅州新村】不過年輕人是娛樂節目的主流收拾人群。 【牧言再生】不是,在以前中國電影氾濫的時候,我沒有被任何一個大明星感動過,倒是看了央視播出《萊西回家》的時候,倒是被一條狗感動得熱淚盈眶。明星與狗,孰重孰輕,也可見一斑也。現在我一看到搞怪造型的演員立馬就換臺。 【**芳草**】一般人可能對大明星更感興趣些。:)
【漫游世界】請嘉賓談談關於電影的“報道”與“炒作”有哪些不同區別? 【地鐵 生如夏花】報道是告訴你你不知道的東西,炒作是假報道之名,達到報道之外的目的。 【欄目主創:張衛】比如明星打人、明星的緋聞等事件被有些媒體誇張性的描繪,這類可能就是炒作。 【特邀嘉賓:丁亞平】報道與炒作有共同點,就是都是從市場需要和受眾需求出發的,有其合理性,但是呢,報道需要客觀真實全面,報道者要有一種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倫理,這是報道的底線和原則。炒作在有的時候是無原則的,沒有底線的,這是它們的區別。 【漫游世界】這樣説來,“報道”遠比“炒作”要嚴肅得多,原則得多,真實得多嘍。
【siemens8008】國外電影資訊類的欄目都是如何做的?也是狗仔隊盛行嗎?就沒有既贏得大眾又品位高雅的嗎? 【地鐵 生如夏花】應該把電影資訊當成一種文化傳播,而不是娛樂傳播,這個定位要擺正。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這可以請幾位嘉賓談談自己的觀點,今年10月1日我國向北美打包17套節目,其中也包括電影頻道,電影頻道也應擔負傳播中國電影文化的責任,《中國電影報道》應如何在這方面進行策劃和操作? 【特邀嘉賓:胡克】《中國電影報道》能夠有機會在美國登陸是一個值得高興的事兒。自從中國電影誕生以來,中國電影幾乎都是在自己的國家裏製作發行,只有很少的機會能夠通過電影節或者是電影展與外國觀眾見面。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也就是當前經濟全球化這麼一個有利的時機,把中國電影向全世界宣傳和推銷,讓世界的觀眾也能夠有機會了解我們中國電影。當然他們的觀點很可能和我們不一樣,但是這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的機會。我們可以借着這個機會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我們自己的電影。我想這是對於我們中國電影的發展是很有好處的。 【特邀嘉賓:丁亞平】 我覺得《中國電影報道》應該是體現電視傳達信息,為公眾服務的功能,欄目也應該按照市場規律來策劃和設計,所以它應該融有即時性、綜合性、時效性、知識性與一體。它應該是及時傳遞信息,在全球化的視野裏面讓國外的受眾多也能夠及時地了解中國電影的現狀和發展的趨勢。
【節日慶典!】為什麼《中國電影報道》缺少對中國電影客觀深入的評論,更多的是走馬觀花的褒獎,優秀的電影評論一直是我們的軟肋。嘉賓們有什麼想法嗎? 【特邀嘉賓:胡克】《中國電影報道》不承擔深入的電影研究和評論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大部分觀眾可能沒有這種觀賞要求。對於少部分希望看到優秀電影評論的觀眾,可以去閱讀《當代電影》、《電影藝術》和《文藝研究》等專業刊物。我認為《中國電影報道》可以把精力多放在提高普通觀眾的電影欣賞水平上。這方面《中國電影報道》做出了一定的努力,當然還有待於提高。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中國電影報道》是否缺乏一種“世界眼光”?《中國電影報道》對海外影訊有一定的報道,但局限在放映資訊上,在報道中國電影的同時是否可以類比世界電影的發展?或者以“世界眼光” 來報道中國電影?有太多的媒體將鏡頭聚焦在了影星影事的八卦新聞上,《中國電影報道》背靠央視的平臺是否應肩扛起更多的責任? 【特邀嘉賓:胡克】《中國電影報道》確實需要一種“世界眼光”,但是現在談“世界眼光”可能還為時過早。我個人認為《中國電影報道》應該更多樣化一些,應該把這一個欄目所承載的內容分解成不同欄目去報道。這些欄目有的可以更大眾化一些,而有的也可以更高雅一些;有的可以更面向農村,或小城鎮;而有的可以針對北京、上海這樣的世界大都市的白領觀眾,專門設計適合他們需要的電影資訊欄目。在這類的電影報道節目中,可以更深入地融入主持人所説的“世界眼光”。對於大量生活在農村或小城鎮的觀眾,可能“世界眼光”對他們來説過於奢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