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身定做——《人物》對“人物”的刻畫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在對人物抽象化、符號化與對人物真實化、具像化的描寫之間,各位編導更傾向於哪一種刻畫?為什麼? 【特邀嘉賓:趙淑靜】這“四化”之間不産生對立關係,它們有時候是在一個瓶子裏待著,所以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處理方式,要量身定做,跟張弛寫小説一樣,沒有一個單一的形式感。 【特邀嘉賓:吳琦】我們力圖把這些“化”化成沒“化”,我們認為一個不錯的節目,不在於它是否可以貼上一堆標簽,而是能不能有效傳遞被拍攝的人物的有價值的信息,並且利用視聽手段提升其審美指標。
【clare66】我特想知道,如果讓作家去做類似《人物》這樣的紀錄片,作家有什麼好的主意? 【特邀嘉賓:張弛】作家可能在總體上對人物更有把握,作家做的人物更具有文學性,出來之後可能比較像一部作品,作家做《人物》應該有想象的成分在裏面。但是反過來説,這也許正是現在《人物》的優點,就是人物比較平實。
【`紅色旋風`】趙導你好?我很喜歡你導的《2003站在第三級》,非常好看。今後還有沒有和王小丫、在合作一部大型節目的可能呢? 【特邀嘉賓:趙淑靜】 謝謝,很高興你還能記住《2003站在第三極》這個節目,我剛才晚來了就是在回憶一下這個節目,為了廣院50週年的慶典。至於和王小丫的合作,雖然我們沒有形成固定搭配,如果你喜歡,我們還是可以找機會再合作的。 【Rainbow**】我喜歡,淑靜和小丫再次合作,一定也會成功。
【`紅色旋風`】請問幾位嘉賓,《人物》節目辦得有水平,我雖然不是每期都看,但還是要提點建議、能否在《人物》欄目中講講電視製片人和主持人的臺前幕後經歷或感人的一些事。 【特邀嘉賓:趙淑靜】 感人的事跡想了一會兒,不知道您的標準是什麼?我倒是願意給你介紹一下《人物》欄目的真實創作環境,我們在一個50年代的老樓裏面,環境極其好,外邊有綠樹,屋裏房頂高,兩層小樓。我認為是做電視節目的許多劇組沒法比的好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