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批判 > 電視批判特別策劃——CCTV 優秀電視欄目在線 > 正文

“第一現場”:法制電視節目的新聞化探索——評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法治在線》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12日 14:46)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尹 鴻

  據資料記載,現在的美國,每一年中每4個家庭中的一個就有可能遭受過犯罪行為侵犯;每20個家庭中則有一個遇到暴力犯罪;每5分鐘發生一次1強姦,每21分鐘發生1次謀殺 ……如此大量的刑事犯罪加上更加難以記數的民事法律衝突和糾紛,當然不僅出現在美國,而且也出現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中。因而,法制類電視節目便自然受到廣泛的社會關注。特別是在中國,正處在一種社會政治、經濟的轉型時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社會衝突的頻繁化,刑事犯罪與民事衝突也對大眾的日常生活産生着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因而在如今眾多的電視節目中,法制類節目以其對社會矛盾的直接關注,對現實生活衝突性的強度反映,對涉及到人與人、人與集團、特別是弱勢個體或群體與強勢力量之間的權益差異和爭奪的案例敘述,對與廣大公民的權利、義務以及社會安全、公正的廣泛探求,受到了電視觀眾超乎尋常的期待和歡迎。中央電視臺的《今日説法》、北京電視臺的《法制進行時》都是眾多電視法制節目的突出例子。在這種情況下,與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同時誕生的新法制類節目《法治在線》,雖然面臨同類節目的激烈競爭,但卻不僅為新聞頻道提供了一類法制類型的“專業性”節目,而且也以其對法制節目的新聞化實驗,既吻合了新聞頻道的頻道定位,也為法制類節目帶來了新的節目形態和效果,從而以對新聞事件的快速反應、非常態的表達和獨特的編排吸引了觀眾注意,在非黃金時段創造了超過新聞頻道黃金時段節目的收視率。可以説在法制節目日益增多,同類攔目收視門檻提高的今天,新生的《法治在線》能夠短時間內脫穎而出是該節目把法制題材與電視新聞手段相結合的結果。

  一、定位:個案與現場

  電視法制節目目前的主要形態包括:案例説法節目(以中央電視臺《今日説法》為代表)、調查性節目(以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經濟半小時》等相關節目為代表)、專題性節目(以長沙電視臺《方圓之間》等為代表)、庭審節目(以上海電視臺的《庭審紀實》為代表)、談話節目(許多法制節目中都設有談話/訪談版塊),而目前更加流行的法制節目形態則是所謂的現場法制新聞節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節目就是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播出的《法治在線》。

  《法治在線》的節目形態定位顯然是與新聞頻道的定位密切聯絡在一起的。新聞頻道的一個突出標誌就是對新聞直播性的重視。開播當天,新聞頻道就進行了三場直播,此後有時一天可能達到5場直播。“原來把直播當作個例,現在把它當作常態;原來只是特殊事件進行特殊直播,現在直播已經是基本手段,是頻道基本的報道方式。” “第一時間,第一地點”,通過新聞頻道,讓觀眾“看見新聞的發生,看著新聞的發展” 這種對新聞動態性、時效性的強調無疑也深刻地影響到與新聞頻道同時誕生的《法治在線》。

  《法治在線》中的核心板塊“第一現場”同時也構成了節目的核心競爭力,它以其案例的動態性、表現的進行時、因果的開放性更新了《今日説法》那種以對“完成時”案例進行法律分析和評論的模式,在強調新聞感的同時也使其法律主題被呈現在故事的動態中。這種紀實性的新聞呈現方式使《法治在線》在法制類節目中具有了獨特性。

  從這個意義上説《法治在線》似乎成了法制節目進行新聞化改革的典型文本。全國轟動的“雲南大學宿舍兇殺案”,在犯罪嫌疑人馬加爵被公安機關抓捕的第二天,《法治在線》就在第一時間地播出了馬加爵被捕後的影像資料,並請法學專家評點。而《今日説法》則是在事隔三天后才報道了此案。第一現場強調的是事件的時效性、畫面的真實感和衝擊力。欄目中大都是新近發生的法治新聞事件,而不是一些已經結案的案件;節目編排重在對法制新聞事件進程的報道。特別是像“馬加爵案庭審宣判”等一系列事件的直播,更是將《法治在線》的“第一現場”元素推向了極至。

  儘管作為一個電視欄目,《法治在線》不可能完全進行常規直播,但是它對於現場感的追求、對於新聞性的重視,都表明它將法制個案與新聞現場的結合,既是對與《今日説法》的差異性的追求,也是對新聞頻道的頻道定位的呼應,而正是這樣的定位確定了《法治在線》的欄目特色和收視訴求。

  儘管《法治在線》還是一個新生兒,它自身還處在調整和變動之中,但是“看見新聞的發生、看著新聞的發展”,對新聞法制事件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的動態描述是《法治在線》差異性特徵的關鍵。《法治在線》作為一個新攔目出現在一個新頻道的非黃金時間中,又面臨許多同類節目的競爭,卻能夠獲得觀眾的廣泛認可,應該説首先是因為它找到了與其他節目不同的同時又與新聞頻道的定位相一致的差異性元素;其次,這種差異性元素為觀眾帶來了一種獨特的具有震撼力的新聞性紀實經驗;第三,這種新聞性紀實形態被打造為節目的核心元素,形成了競爭力。如果説新聞頻道的誕生是中國新聞改革發展史上的里程碑,那誕生其中的《法治在線》節目也可以説是新聞與法制相結合節目形態的一種新探索。

  二、敘述:進行與過程

  法制題材的電視節目不僅內容具有貼近生活的服務性與實用性,而且在電視展現過程中往往又具備戲劇性衝突的強度,所以更加容易産生收視衝擊力和吸引力。應該説,在這類節目中,最早形成品牌的節目就是被稱為所謂“中國人的法律午餐”的中央電視臺的《今日説法》。《今日説法》作為一種舉案説法的節目類型,通過演播室內播放小片來再現案件故事,並以帶有懸念的限制視角推動敘事的展開和發展;演播室內專家的解答則根據案件進行法理釋疑。節目通過“案例再現+演播室評説”的形式以案説法。對百姓講解釋疑案件的法律難點和訴訟程序一直是《今日説法》的“不可替代性”特徵。

  《法治在線》在節目形態上卻與《今日説法》形成了明顯區別。《法治在線》似乎去掉了《今日説法》更多講故事、設懸念、舉案説法的設計,選取了更為進行時態的表達方式,他像是一個目擊者深入到執法司法的最前線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告訴觀眾正在發生的事情,攝像機延伸了人們的視線,視線所及似乎是一個尚未完成的進行中的事件。所以它以時效性與新聞性的長處來競爭《今日説法》那種通過完成案例説法的節目形態,或者説與這種説法節目形態形成差異性訴求。

  所以,在《法治在線》的“第一現場”中,比較少有人為的干預與引導,在一個開放型結構之下,節目用鏡頭本身的震撼替代了權威性的評論和全知性的敘事。如果説,《今日説法》的魅力在於涉案故事,那麼《法治在線》的魅力則來自案情過程。《法治在線》充分運用了紀實風格畫面內容的本身來打動震撼觀眾。敘述者用一種與觀看者同步的敘事方法,提供一種限制性信息流動,增加了節目現場的緊張感、開放性,同時也強化了觀眾的參與感、現場感。許多節目都創造了一種“直播”感覺,讓觀眾在進行狀態中獲得對案件的動態認知。這種敘事形態,在一定程度上説,強化了節目的“可視性”,也刺激了觀眾的“參與性”。正是這些特點,確立了《法治在線》在眾多法制類節目中的競爭力。

  三、結構:雜誌空間與線形整體

  法制類節目從誕生開始,就擔負一個明確的使命:普法維法促法。《今日説法》通過“説法”來完成這一使命,而《法治在線》也希望自己不能僅僅停留於對案件的現場展示,而是要為節目提供一種法律理性,能夠幫助觀眾獲得法律援助,這也是大眾傳媒、特別是中央電視臺這樣的主流媒體應該承擔的社會使命。

  正因為如此,《法治在線》在以“第一現場”作為核心版塊的同時,還按照遞進的結構層次關係設置了《法律聚焦》和《互動地帶》兩個版塊。如果説《第一現場》追求現場新聞性的話,那麼《法制聚焦》則是對法制事件進行解讀分析;而《互動地帶》則是與觀眾保持互動溝通。三個板塊分別着眼於客觀事件呈現、事件深度剖析、與觀眾交流三個不同的功能定位。用製作者的話來説,《第一現場》更多的展現執法的過程;《法律聚焦》更多的關注法律事件或者新聞事件中蘊含的法律道理;《互動地帶》考慮的是與觀眾保持互相聯絡。 整個節目的設置,從宏大處着眼、細微處落筆,兼顧不同層次需要的觀眾群體,應該説其構思的動機是相當自覺的,這種設計的目的就是試圖通過每天的節目來實現其宏大意義:“緊扣中國法制進展脈搏、關注法制領域熱點、揭示人與法的複雜關係,體現人文關懷和法治精神”。

  但是,這種應該説已經多少有些“過時”的雜誌性節目方式似乎又給節目帶來了另外的難題。首先,同一期節目,三個板塊由於操作方式的制約,過去往往取材於三個毫無關聯的事件,作為一個節目整體缺乏線形的敘事和觀看動力。其次,由於節目時間有限,每個版塊的有效時間段很緊,導致每個版塊的節目元素調用和節目功能的發揮都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巨大限制,或者顧此失彼或者浮光掠影,所以,這個問題,從一開始就成為《法治在線》最大的難題。如何解決案與法、事件與評論之間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這個欄目的特色和持續發展。可喜得是,從2004年5月開始,我們看到《法治在線》正在努力嘗試解決這一難題:儘管日常節目仍然保留了原來三個版快的形態,但是從內容上,三個版塊都圍繞着一個核心的法治事件展開,在內容上已經形成了一個線性的整體。

  與年輕的新聞頻道一樣,《法治在線》作為一個年輕的節目,如何在案情的紀實中保持細節新鮮與格調健康之間的平衡,避免走向獵奇化和刺激性;如何將第一現場的逼真性與現場評述的切近性相結合,創造節目的法制理性品格;如何以核心元素為驅動使欄目避免那種過時的雜誌性分裂而形成一個具有線形邏輯的整體;如何在當事人(雙方)、利益相關者、律師、司法部門意見、檔案/文獻、媒體報道、社會反映等各種元素之間尋求報道平衡來強化節目的法制專業水平;如何合理應用記錄(過程、現場、關係、細節)、採訪(包括偷拍)、評述(第三者/專家/其他權威人士)、嚴格限制的情景再現、解説詞(減少或者禁止主觀性、形容性修辭)、剪輯、分析(觀眾不知道什麼/想知道什麼/應該知道什麼)、藝術性(畫面/音樂/特技/修辭的人性化)等電視手段,在強化節目的可視性的同時維護節目的權威性等等這些方面,應該説都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問題。法制節目,無論就其廣泛的受眾面來説,還是就其題材對於公眾和社會的敏感來説,都不僅需要電視傳播技巧,更需要高度的法律專業水平和能力,在本質上需要的是一種對中國複雜的社會矛盾的理性認識以及對人民和國家那種發自內心的責任和關懷。只有這樣,中國的電視法制節目才能真正成為推動正處在艱難轉型時期的中國進入法制社會的一種媒介力量。

責編:郭翠瀟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