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批判 > 電視批判特別策劃——CCTV 優秀電視欄目在線 > 正文

從央視《法治在線》欄目看法制類電視節目創新創優的幾個問題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12日 14:44)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 研究員 時統宇

  法制類節目在整個電視傳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和獨特的。只要法律、正義、公正、弱勢群體等等這些詞彙不僅存在於書本裏和課堂上,只要伸張社會正義,光大人間正氣仍然是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的應有之義,只要鋤霸安良、棄惡揚善仍然是吸引人們眼球的主要資源之一,法制類電視節目就永遠處於上升通道。本文將以近年來中國電視出現的一些優秀法治類節目為研究文本,來分析電視法制類節目創新創優的特點、發展空間以及前景預測。

  央視新聞頻道的《法治在線》欄目開播不到一年,儘管處於非黃金時間段,卻多次打破新聞頻道的最高收視記錄,雖然節目還有諸多不夠成熟、精緻的地方,但從觀眾對節目的反映來看,《法治在線》已經具備了成為新聞頻道主打品牌節目的潛質。《法治在線》並非法治類節目的先行者,面對已經成名的競爭者,面對全國多達數十個法治類欄目,《法治在線》如何以鮮明的的個性脫穎而出的呢?

  1、充分展現法治事件現場

  2003年8月《法治在線》播出“第一現場:高架橋夜捕飛車賊”,通過隱藏在高架橋邊一座居民樓內的攝像機真實記錄了廣州某高架橋上一段時期內頻頻發生的飛車團夥搶奪行人財物的現場,其中一個1分鐘左右的長鏡頭讓我們記憶猶新:飛車賊為搶包明目張膽的將一名不肯放手的受害者在橋上拖了20多米,犯罪者的張狂、受害者的無助就在這個搖搖晃晃的長鏡頭中一覽無余,鏡頭的客觀冷靜、觀者的拍案而起,現場的張力勝過一切有聲有色的描述和評論。因為播出篇福所限,這個節目是分上下集播完的,據説上集剛播完,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的電話就被打爆了,觀眾幾乎是憤怒的指責欄目為什麼不將該節目在一期中播完,現場的魅力可見一斑,這樣的例子在《法治在線》中不勝枚舉。《法治在線》作為在新聞頻道內播出的新聞專題節目,在這一點上是非常符合新聞頻道“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需要”的傳播理念的。中國法治類節目發展到今天,缺的不是評論,也不是探討,缺的就是真實的現場。央視的《新聞調查》也經常涉及法治類題材,最初的《新聞調查》的片頭語是這樣説的:“接近事實真相從現場開始,接近事實真相從置疑開始”。這兩句話從相當的一個側面揭示了電視新聞節目鎖定人們眼球的奧秘之所在。在電視傳播中,現場感強的電視節目不僅受到觀眾的喜愛,而且也為專家所追捧。近年來,在中國電視新聞獎的評選中,有這樣一個節目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就是四川內江電視臺的短新聞《內江警方勇擒劫持人質歹徒》被評為短消息類一等獎,這個短消息的的畫面是劫持人質的歹徒已被警方團團圍住,在被劫持的汽車裏,這個歹徒已近乎瘋狂。整個畫面搖擺不定,甚至模模糊糊,但其現場感也恰恰讓人如臨其境,氣氛的緊張使人有些窒息。在政府獎的評選中,電視短消息是最短的一個項目,限時在一分半以內,《內江》這樣的作品之所以摘取一等獎的桂冠,原因只有一個:現場。 電視新聞離開現場將會怎樣?不可想象。

  2、講好故事

  有專家曾提出過優秀電視專題類節目在選題和表現上的幾個特徵:選題的故事化,敘事的情感化,人物的個性化。學會講故事,把故事編得好看並拍得好看,這已成為今天電視人共同的追求目標。美國名牌電視新聞欄目《60分鐘》的節目執行主編席弗勒在回答“什麼樣的選題能進入《60分鐘》”時説:“我們最基本的選題思路是,尋找一個小故事,但這個故事要在一個大的主題之下”。這些年來,我國電視工作者也在探索這一電視傳播的創作思路。《法治在線》播出了一期關於打擊傳銷的第一現場《蠱惑》,這個節目以一對年邁夫婦千里迢迢尋找沉迷于非法傳銷的女兒作為一條敘事的主線,將打擊傳銷這樣一個重大的法治主題寓于一個家庭尋親的悲歡離合中。當節目中年邁雙親曆盡千辛萬苦尋找到了女兒的時候,昔日的乖乖女已成陌路人,雙親百感交集的擁抱只換來了冷漠:女兒使勁掰開父母的手臂以擺脫重逢的擁抱,傳銷就是這樣泯滅人性的,而這只是許多參與傳銷的家庭中普通的一幕,然而這點滴的一幕、點滴的一個小故事卻折射了傳銷極大的社會危害性,打擊也就成為必然。這期節目播出四個多月了,觀眾的來信來電依然在關注傳銷問題,説明這個故事、這期節目已經深入人心,那麼也就達到了欄目所追求的傳播效果。

  3、注重新聞性和時效性

  過時的信息就像變質的食品,毫無價值。新聞性、時效性應該是新聞專題節目的生命。央視新聞頻道的《法治在線》既是新聞專題節目,也是法治類專題節目,這就決定了《法治在線》是一檔注重新聞性和時效性的法治類專題節目,這一點與其他的法治類專題節目相比就有著先天的優勢。備受矚目的“潛江大劫案”、“曉慶公司稅案”、“劉涌案再審”、“楊新海殺人案”、“王懷忠案”等案件,《法治在線》都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進行了獨家的專訪和報道,關於這些報道的文稿被全國各大媒體廣泛引用和轉載,而對這些案件的成功報導是在長期關注和精心策劃的基礎上進行的,也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就像《法治在線》的宣傳語所説:“觸摸中國法治進程的脈搏”,不觸摸中國法治進程中的重大案件,又怎能觸摸和點滴記錄中國的法治進程呢?可以説新聞性和時效性不僅體現在《法治在線》的《第一現場》板塊中,也體現在“法治聚焦”板塊和“互動地帶”板塊中,主要表現在這兩個板塊對最新出臺的法律法規的關注上。

  以上幾點也只是《法治在線》在法治類電視節目創新方面的一些努力嘗試,開播還不到一年的《法治在線》在不斷的摸索創作經驗的同時,和全國所有的法治類電視節目一樣,期待飛躍。應該説,全國法制類電視節目,還有相當的創新創優的發展空間:

  1、 尋找感動

  我們知道,“非典”期間,王志主持的《面對面》感動了億萬觀眾。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戰地日記》,王志留下一行清淚,讓億萬觀眾為之動容。評介《面對面》不是我們的主旨,我們想説的是《面對面》這樣的節目沒有演播室,沒有現場觀眾,沒有現場的掌聲和鮮花,沒有“耶”、“我噻”之類的狂呼亂喊,就是兩個人在那裏一説就是45分鐘,但這種製作上的低成本竟然大獲成功,竟然能鎖定相當一批觀眾的遙控器。這是為什麼?一言以蔽之:感動!

  《愛的變奏》是央視的《週末講述》獲得去年中國電視新聞社教類節目一獎的作品。這個作品講得是一個關於兩個孩子從小就被“掉了包”的故事。可貴的是,編導在處理這個題材時,並沒有單純糾纏在法律的範疇內,而是大量注入了人情與人性的內容,使得這個長達40分鐘的片子十分得耐看。

  我們應當時刻不忘這樣一個常識:好看的東西不一定讓人感動,而讓人感動的東西一定好看。“總有一種情感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抖擻精神”。“讓我們抖擻精神”首先要“讓我們淚流滿面”,我們什麼時候都不要忘記“物質第一性”這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從大的理念方面來説,法律是為人服務的,而不是人為法律服務。以人為本是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具有根本意義的重大突破和制度安排。我們常説法律是無情的,這是指違法亂紀者而言,而對大多數人來説,法律是有情的,因為法律從本質上來説是保護大多數的。 將這個問題放在中國電視這個大的參照係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年來,中國電視屏幕上的作秀、搞笑、戲説等所謂熱點此起彼伏。但是,人類的歷史,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不是作秀的歷史,不是搞笑的歷史,不是戲説的歷史。人類的歷史充滿了血與火、靈與肉的廝殺和搏鬥,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消停,我認為,我們法制類電視節目正是在這個人類生存的基本問題上不斷地警示著人們。

  關注情感,關注心靈,關注人的內心世界那塊最柔軟的地方,這理所當然地電視這種媒體的永恒的資源。 這裡我們還想提到這樣一個例子:《北京青年報》2000年的一篇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消息《法警背起生病被告》。這篇作品報道的是北京東城區法院在審理一個50多歲的老太太受賄案時,由於她有頸椎病不能行走而由一名法警背著走到被告席上的過程。這條消息登在報紙一版的顯著位置,同時配發了大幅照片——這個戴著手銬的老太太在法警的背上淚流滿面。説這篇作品體現了人文關懷那都顯低,我們甚至可以分析出這條消息在回擊國際上的有的人用“人權”來攻擊我國的作用。

  “這條消息要是拍成電視該多好”!這是我在評點《法警背起生病被告》時的第一感覺。對於電視法制類節目來説,我們還真缺乏這種既來自現場又讓人感動的東西。

  2、關注具有超前性、突破性的法律規定的出臺

  在去年的中國電視新聞獎評選中,圍繞吉林電視臺的一個新聞專題《一項關於出生的法規“出生”以後》能否獲一等獎出現了很大的爭議。這個專題的基本線索是:吉林省人大通過一項地方法規,達到法定婚齡決定不再結婚並無子女的婦女,可以採取合法的醫學輔助生育技術手段生育一個子女。也就是説,允許獨身女性合法生育。這項法規的超前性和突破性是顯而易見的。反對這個專題獲一等獎的評委甚至認為它有導向錯誤,而贊成的評委卻認為這個專題是創新之作。最後的結果很富有戲劇性——表決時以極其微弱的三分之二多數得以通過。

  如果説這個個案本身就有爭議的話,那麼去年的《收容遣送辦法》被廢止則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而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披露孫志剛被打致死的《南方都市報》記者陳峰也著實風光了一把,成為央視2003年記者風雲人物的上榜者之一。與此被認為具有同等分量的還有“黃靜事件”。我認為2003年中國新聞界和司法界的共同關注的這些個案至少有兩點是需要我們特別注意的:一是平面媒體的記者抓大案的敏感和本事,二是所謂公共知識分子在司法制度建設中的作用的凸現。

  中國的法制建設必然是與時俱進的,必然是一個發展的歷史過程。也因此,留給新聞界的創新創優空間是十分廣闊的。

  3、主持人走出演播室

  這可能有些理想化,因為,哪怕是“人手不夠”這樣的理由都可以使主持人只能坐在演播室裏。 我認為,這些年來,中國電視的主持人在演播室裏已經表現得夠充分的了。以電視新聞而言,主持人的肢體語言已經足夠豐富——坐著不行站著的,搖頭晃腦的,指手畫腳的,説相聲式的,雙簧式的,光頭的……五花八門,另類為榮。我真得擔心説不定哪天冒出一個女光頭主持人之類的“亮點”,那就更熱鬧了。

  我認為,下一輪電視新聞的主持人大戰是現場大戰。也就是説,誰站在了現場,誰將贏得未來。

  法制類電視節目永遠與風險、危險、冒險等詞彙相伴,這是法制類電視節目的獨特資源。光鮮的、亮麗的、另類的主持人不是觀眾對法制類電視節目的期待。在事件和案件的現場,只要我們的主持人在場,這已經足夠了,就足以征服觀眾了。哪怕他(她)衣冠不整,哪怕他(她)披頭散發,甚至哪怕他(她)狼狽不堪。

  法制類電視節目未來發展前景:

  1、國外法制電視節目的發展經驗 :

  國外法制電視節目比較全面地體現了國外電視傳媒的發展模式,法制節目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新聞綜合欄目,由於法制新聞報道的現場、事件和衝突滿足了新聞化的最大需求,法制新聞事件幾乎是各檔新聞綜合欄目最主要的報道內容,如犯罪、災害事故、權力監督等等;第二是法制專題欄目,國外有專門的法制專題欄目甚至是專門的法制頻道,製作播出關於犯罪探案的專題節目,節目更強調關於犯罪、刑偵科學和法庭科學的紀實追蹤歷程。第三類是根據真實內容改編的電視系列劇,或叫欄目劇,如《犯罪現場調查》、《法律與秩序》等,節目有真實原型,但更強調劇本改編和演員。

  依此可見,新聞化、專門化和商業化是國外法制電視節目的模式選擇,這些特徵源自於其商業電視的屬性,國內法制電視節目的發展是否會在法律教化的層次上向前更進一步,今天熱播的央視新聞頻道《法治在線》是否為這一演進作了優秀示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法制節目未來發展的載體

  法制節目未來發展應依託在新聞綜合欄目、法律教化欄目和法治專題欄目中。依託在上述三種載體中的法制節目必然呈現不同的取向,不同的主題和不同的效果。

  新聞綜合欄目的法制節目更及時動態,比例深度取決於欄目定位。

  法律教化欄目的法制節目則繼續為國情服務,提供普及和生動的知識性故事,不斷提高的受眾需求可能會促使它增加娛樂性。 法治專題欄目中的法制節目則面臨兩者的夾擊,以及警察劇的逼迫。論新聞性,它不及新聞綜合欄目,論服務性,它不及教化欄目,論娛樂性和故事性,它不及警察劇。但它有一個最獨特的優勢,真實的故事。人們需要虛構的娛樂,同樣也需要真實的故事。

  3、《法治在線》提供的發展前景

  《法治在線》不僅是央視新聞頻道唯一一檔法治新聞專欄,而且也為未來中國法制電視欄目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 法治精神是公平、公開、公正,而實現這些的基礎就是證據和科學,目前國內法制節目無論左右,尚無能力敢自言紀實,就因為從報道源那裏就欠缺了這些基礎;中國法制專題與國外同類節目相比的漏洞從某種程度上看和科學探索節目的差距有相似之處。

  不過我們從《法治在線》的一些節目實踐中可以看到這種關於彌補的努力,它不但記錄法治進程,而且還力求還原法治精神。在真實記錄中國政法幹警無畏勇敢的背後,《法治在線》的記者們也在鼓勵著他們的智慧和科學的勇氣。也正是在這些默默的努力中,我們才能在一個個名副其實的紀實節目中看到生動而嚴謹的證據鏈、刑偵科學和法庭科學。《法治在線》沒有創造現場,但它成功地恢復和創造了一個“現場”的概念,這個現場即使在今天還是狹窄的,而在未來就無法想象,它可能就能承載中國法治進程的每一寸,每一秒!

  (原載于《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4年第五期》)

責編:郭翠瀟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