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説法》嘉賓:尹鴻 葉林
【尹鴻】
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今日説法》在一個恰當的時機選擇了一個恰當的方式,滿足了中國建設法制社會過程當中,社會各個方面對於媒介的需求。它那種通過一個案例來説法的形態在五年來不僅為中國老百姓提供了一檔與他們的生活有着千絲萬縷聯絡的電視節目,更重要的是一點一滴的普及了法律知識,提升了人們的法律意識。因此,《今日説法》並不是以花哨的形式,而是以它與老百姓的息息相關而成為中國的名牌節目。但是,目前由於電視法制類節目的大量增加,帶來了電視同類節目的激烈競爭,《今日説法》也面臨着一些收視率的考驗,特別是一些法制類節目,追求案件過程的緊張、刺激,甚至過分渲染案件的細節和結果,有取悅觀眾的傾向。在這種情況下,《今日説法》是否能夠保持自己法律啟蒙、法治監督、法制促進的節目定位,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我們認為法制節目有不同的功能,《今日説法》這種以案説法的形式或效果對於中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即便收視率受到一定的影響,我以為也應該堅持。因為這是對社會發展和進步有積極作用的事情,不能因為盲目追求收視率而放棄了原有的社會責任。
★對於一些民事訴訟類的節目,故意加進一些人情味是很有意義的。它無非是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許多衝突,實際上並不是什麼你死我活的衝突,如果我們多一點人情味,或者多一些換位思考,那麼我們就可以減少生活中很多的痛苦煩惱,因此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必須通過法律來解決,我們可以用更柔性的方式來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輕鬆。當然,在一些重大案件當中,人情味不應該成為影響法律程序的藉口,道德和法律永遠存在矛盾。但是在一個法治國家當中,道德不能高於法律。
★電視作為一個公眾媒體,它承擔的使命是不同的,不是所有的節目都是承擔娛樂功能的節目,尤其是考慮到中國還處在一個社會衝突、社會差異非常明顯的國家,國情極其複雜,法律教育的責任應該説是任重道遠。因此,如果我們在娛樂節目中故意去拔高社會責任,可能是不明智的。但是如果一個媒體拒絕承擔社會責任,那將更是不負責任的。中國社會對媒體的需要不僅是娛樂的需要,而且也是對啟蒙的需要。
★傳媒從本質上來説,往往代表了傳媒所有者的聲音。所以傳媒的聲音跟民眾的聲音肯定有許多的重合和相似之處,但是也必然會有一些差異和衝突,因為民眾也是多種多樣的,社會階層不同,聲音也會不同,因此我們努力想做的就是讓傳媒能夠保證讓多元化的不同的聲音在傳媒的平臺上被表現,保證媒介對公眾的多樣性的尊重。當然,目前中國傳媒在這方面還存在許多局限,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許多有責任感的傳媒人,他們本身也是民眾的一部分。仍然在努力使傳媒能夠表達民眾多元的聲音。網絡是一種特殊的媒體,它有不同的層面,有的是經過合法許可的媒體,有的只是一些私人使用的傳播手段。因此,它們的功能作用都是很不相同的,但是網絡一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它為更多普通老百姓提供了一種發言的機會,儘管這種發言由於動機不同,方式不同,其真實性也有很大差異,但它畢竟形成了一種輿論環境,或者説網絡輿論環境。這個環境對於我們了解中國社會的法制狀況提供了一種參考和參照,也對法制建設帶來了挑戰和壓力。因此,網絡作為一個輿論工具,會對中國的法律建設起到一定的影響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