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定位:我們力求貼近群眾
【秀世花火】請問嘉賓《今日説法》的觀眾定位是怎樣的,如何能夠吸引所有層面的觀眾如此熱衷呢,成功的經驗是什麼?
【嘉賓:何淑文】我們欄目的定位是普通的中國百姓,我們成功的經驗也就在此:凡是百姓所關注的就是我們所關注的,也必然就是所有政府官員以及法律專家所關注的。
【嘉賓:尹鴻】一個電視節目的觀眾不可能是所有層面的觀眾,《今日説法》最主要的受眾群還是普通老百姓。因為我們老百姓每天都可能面臨各種不同的法律糾紛,而由於我們是老百姓,所以我們往往沒有別的可以依賴的力來對待這些糾紛,因此我們更需要法律的保護,也更需要法律的武器。只有我們知法懂法,我們才能更好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今日説法》首先是為老百姓説的法,幫助老百姓學會守法,更重要的是學會用法。
【碧海晴天】在平民化的過程當中,專家在節目的過程中的作用是什麼呢,價值中立或者是價值介入?
【漫游世界】專家在節目過程中的作用是解釋法律,使之通俗易懂,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
【嘉賓:葉林】電視臺並沒有給專家劃定一個行為界限,作為我個人來説,始終希望中立。我相信大多數嘉賓也會有這樣的想法,所謂的中立實際上包含了對法律價值的尊重,所以中立的立場並排斥對某種行為的支持或反對,也有一些節目涉及的內容是相當有爭議的,肯定要有一些專家個人的意見,比如以前發生的江西人體彩繪,法律規定不清楚,專家只能根據對法理的理解提出一些意見,所以價值中立本身就是一種價值介入。
【網絡主持人】平民化是《今日説法》的一貫訴求,請嘉賓具體談談欄目是怎麼實現平民化的?
【嘉賓:何淑文】簡單地説,平民化具體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一是最大化地關注百姓民生的選題,二是用通俗易懂地語言和形式普及法律知識。
【嘉賓:尹鴻】選擇與老百姓相關的案例,站在老百姓的立場,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平易簡單的形式,解釋老百姓關心的法律問題,就是平民化的基本元素。簡單的説,就是平民化的題材、形式、觀念和訴求。
|
|
|
何淑文認真思索網友問題 |
【漫游世界】做好平民化,提高收視率,如果能讓老百姓喜聞樂見,還怕沒有收視率嗎。
【嘉賓:葉林】始終保持平民化是個很難的事,但除了其他嘉賓的意見外,我覺得把複雜的法律問題以最簡單的方式加以表達,讓觀眾一聽就明白,這是平民化的一個標誌,而且節目盡可能給大家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老百姓最關心的是遇到的問題怎麼解決,選題也是平民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大家肯定注意到《今日説法》很少報道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經濟糾紛,而更多的是百姓個人的事,實際上從嘉賓的角度也希望給電視觀眾提個醒兒,這就必須要去掉法言法語。讓沒有讀過法律的老百姓聽得明白,法律本來就是個奢侈品,我們希望用最低廉的成本,給大家提供最好的法律知識。
【碧海晴天】在進行説法的時候,傳媒的聲音是不是就是民眾的聲音呢?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民眾是不是出於一種“失語”的狀態?
【嘉賓:何淑文】何謂是民眾的聲音,何謂是傳媒的聲音?如果您認為傳媒的聲音不能夠代表民眾的聲音,那麼我認為在某種意義上民眾就真是處於一種失語的狀態了。
【漫游世界】這就要看看民眾是不是掌握了傳媒,如果説作為一種傳媒不能為更為廣泛的社會公眾所使用,那麼這種傳媒的聲音還能是民眾的聲音嗎。
【嘉賓:何淑文】你是一個很有思想的觀眾,民眾能否真正地掌握傳媒,這是一個太複雜的問題,實話説我無法回答。但是從我個人,或者説從我所在的欄目而言,我們一直在試圖最大化地反映民眾的聲音,最大化地傳達民意。
【漫游世界】我忽視了一個問題,傳媒一般都是有專業性很強傳媒職業者使用的,尤其是電視傳媒,民眾一般不具備使用傳媒的條件。傳媒能不能表達民眾的聲音,更多的還是有賴於傳媒職業者的民眾意識。
【碧海晴天】這個問題很難,因為在現在的社會當中,我們有時候已經難以分辨什麼時候是媒體的聲音,什麼時候是民眾的聲音,最可怕的還後,有時候將媒體的聲音當成自己的聲音了。 這是一個話語權的問題。民眾處於一種被説的(節目中的,或者處在聽的位置上(節目之外的觀眾),作為媒體和專家是一個中間的狀態,所以僅僅是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民眾的想法,還不能説是民眾的聲音。
【嘉賓:葉林】民眾是個大概念,某個人是個小概念,某個人沒機會發表他的意見,並不等於民眾沒有機會發表意見,而民眾的意見可能又跟某一個個人的意見不一樣,所以不能從某一個具體的個人沒機會發表意見就説民眾沒有機會,而且傳媒是由負責傳媒的記者、編輯、媒體來負責的,他們是從自己對民眾意見判斷的角度表達民眾意見的,有的時候媒體未必能很好的捕捉到真實的民意,不一定能很好地把民眾意見表達出來,所以這個問題挺複雜,不能一概而論。
|
|
|
葉林從容答對 |
【嘉賓:尹鴻】傳媒從本質上來説,往往代表了傳媒所有者的聲音。所以傳媒的聲音跟民眾的聲音肯定有許多的重合和相似之處,但是也必然會有一些差異和衝突,因為民眾也是多種多樣的,社會階層不同,聲音也會不同,因此我們努力想做的就是讓傳媒能夠保證讓多元化的不同的聲音在傳媒的平臺上被表現,保證媒介對公眾的多樣性的尊重。當然,目前中國傳媒在這方面還存在許多局限,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許多有責任感的傳媒人,他們本身也是民眾的一部分。仍然在努力使傳媒能夠表達民眾多元的聲音。
【老曾同志】一個建議:“今日説法”欄目可否走出演播室,象“同一首歌”、“心連心”活動等,到基層去,到案發地去做,這樣是不是更有利於欄目的推廣,更有利於法律常識、法制意識的普及和提高呢?在中國廣大的農村,有很多地方是收看不到央視一套的節目的。當然,這樣恐怕會加大節目的製作費用,但是,這樣可能會提高欄目的威信和觀眾認可度,能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樣一個道理--其實,法律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可以利用它來保護自己!這樣是不是更能起到節目的教育作用呢?
【嘉賓:王寶卿】謝謝你的建議,我們的欄目一直秉承平民立場,這從節目的風格中就可以看出來,事實上,我們選取的很多案例都是發生在農村的,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中國的農村、中國的農民比其他地方和人群更需要法律,我們也在策劃一些活動,走出演播室,到基層去,當然,這也會相應地增加許多製作難度和製作成本,不過這個工作我們是肯定會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