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指南
首頁
>> 首頁

央視10套:令人擔憂的文理偏科

央視國際 2004年01月07日 14:34

  

文/10視新鬼刀

  仍然記得兩年前科教頻道負責人對頻道的介紹:十套的各類節目安排基本是“433”陣形,科普類佔四成,教育類、文化類各佔三成。然而經過兩年的發展,現在文化類節目已在十套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教育類節目的影響也與日俱增,而科普類節目卻越來越默默無聞、越來越沒地位。最初半年多頻道內的均勢已被完全打破,整個陣形幾乎變成了“235”。

  雖然《走近科學》、《科技之光》還算有一定名聲,但十套真正觀眾多、有影響的卻無外乎《交流》、《人物》、《希望英語》,尤其是《探索發現》和《講述》這樣偏重人文的欄目。2002年下半年以來,文化類和教育類欄目大手筆不斷,風頭出盡,而科普類卻幾乎再沒推出什麼影響力大些的東西,在“教科文行動”中的分量也越來越輕。作為科普類節目的忠實支持者,每當看到《走進非洲》論壇的火爆、《希望英語挑戰賽》的熱鬧和《講述》內容在數十家報紙上的轉載,心裏實在有點不是滋味。十套的正式名稱雖然是“科學教育頻道”,但如果照這個勢頭髮展下去估計用不了三年就得改稱“文化頻道”了。

  實際上,文化教育類欄目也並非一片欣欣向榮形勢大好,除了上述的少數幾個成功者外,還有許多欄目比如老牌的《讀書時間》、《美術星空》至今仍在痛苦徘徊。但是由於關心它們的朋友比較多,自己對它們又不怎麼了解,故而暫且不論。這裡主要談一下科普類欄目的問題。

  可以説目前十套沒有一個科普類欄目的影響可以與《探索發現》、《講述》乃至《當代教育》相提並論。《走近科學》知道的人多看的人少。《科學歷程》、《科學世界》至今仍沒幾個人知道。《今日氣象》的收視率估計不到新聞頻道天氣資訊的二十分之一。《百家講壇》中出彩的節目幾乎全是人文話題的。其他的就更不用説了。雖然十套的開播使央視科普類節目得到了很大發展,但與這幾年其他類型節目的突飛猛進相比這並不算什麼。看看如今《科技博覽》、《人與自然》在一套、《地球故事》在二套越來越像是茍延殘喘,七套的那些實用科技節目從來就別指望有什麼出息,難道十套這塊剛開闢不久的科普陣地也守不住了嗎?

  歸納起來,科普類節目的致命弱點有三:製作水平低、節目容量小、與觀眾互動少。更可悲的是關心它們的人如此之少以至於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些。當初生硬地把頻道內的各欄目劃分為三類實在害苦了科普類欄目,人文視角、人文關懷的好牌不能打,《人與自然》這樣的自然類欄目又被拒之門外,還得陪着一塊喝“科學品質、教育品格、文化品位”的清湯而放不下架子,成天只能播播物理、數學、高新技術之類的內容,帶着幾重鐐銬跳舞。社教中心每到長假期間都能推出原創的文化節目大餐,你科普類欄目自己做不出來沒關係,就不會多引進點海外科普大片喂喂觀眾?自頭一回“教科文行動”在午夜播過幾天《宇宙》之後就再沒什麼有分量的東西了。平時也只有一個《科學世界》是播放引進片子的,但此欄目一直就不受重視。自己能力有限還不願多走引進的捷徑,很多時候不得不靠播科技部搞的活動或是在演播室開聊齋充門面,同時還不注意包裝自己的主持人以至於觀眾們一看見訪談就打算換臺,缺乏野心到了根本不想法子為自己造勢的地步,如此這般讓人説你們什麼好呢!

  文理不兼容是個大問題。《探索發現》和《綠色空間》可以輕鬆地在人文氛圍中加進一點自然科學的作料,而科普類欄目雖然也做了不少有益的嘗試,但其自身定位限制了其綜合性的發展。甭説別的,名稱上一個“科”字打頭就嚇走了多少人?又會給編導們的思想帶來多大的局限?科普類節目要想把自己發揚光大,必須先擴充自己的內涵。

  文化類、教育類節目雖然還不是太紅火,但起碼有自己的拳頭産品。科普類欄目又有什麼呢?十套的文科這條腿越來越長,而理科這條腿卻顯得越來越短了。科普類欄目可得努力了,為了你們的生存和發展,趕快想辦法征服觀眾!

(編輯:蔡麗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