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首頁

導演王靜十年圓一夢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28日 10:04

  好萊塢有個夢工廠,導演王靜説自己喜歡那個叫法。因為在她看來,一部影視劇從最初濛濛朧朧的創意到劇本字字句句的寫作,從方方面面的準備到點點滴滴把整部戲拍攝出來,就像是在將一個夢想變成人們可以看到的生動具體的形象。而完成電視連續劇《曹雪芹》的創作,王靜覺得就是這樣圓了自己的一個夢。

  第一次看到“曹雪芹”這個名字的時候,王靜只有12歲。一個還在上小學的小女孩,吭吭哧哧地讀完了被一些人稱為階級鬥爭百科全書的《紅樓夢》,很多句子都未必讀得通,很多內涵就更不可能理解。但是書中出神入化的描寫卻把眾多的藝術形象帶進了小王靜的印象中,她常常會夢裏與他們相見,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至於作者曹雪芹,也許就在那個時候開始走進一個女孩子心中。

  小王靜漸漸長成了大姑娘,成為了一個酷愛文學的青年。讀過了多少書,看過了多少好文章,被多少好故事所打動,有多少生動的藝術形象從書中走入她的記憶中,王靜説不清楚。然而,她最愛反反復復讀的是《紅樓夢》,最難以割捨的是對《紅樓夢》裏的那些故事和人物的癡迷,最一如既往的是對曹雪芹的崇敬。後來、王靜自己也成了寫書的作家,寫作的實踐使她感覺到多次閱讀《紅樓夢》讓自己在藝術上受益匪淺;再後來,王靜成為了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的導演,在一個偶然的場合,她發現多少年來,自己的心中有個夢想,像一顆深埋在大地的種子,在萬物復蘇的春天裏躍躍萌動。

  那是1990年,王靜自任編劇導演拍攝的第一部電視劇《誓言》同時獲得“飛天獎”和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在頒獎大會上,有人問王靜為什麼要改行當導演?王靜回答:練兵。問:練兵幹什麼?答:實現自己的心願,拍更好的電視劇。再問:最想拍的是什麼戲?再答:曹雪芹。

  對方不再問了。兩隻瞪大的眼睛裏充滿了對眼前這個年輕導演的驚訝。王靜不用猜,就知道對方的心理及她很平靜地看著對方,補充了一句:現在我還拍不了,那是部大戲,但是,早晚我會拍它的。我要用10年的時間來磨劍練兵。

  交談到此為止,好像沒有了下文。後來的幾年裏,王靜作為編劇或是導演,連續不斷地成就了其他電視劇的拍攝。一部部作品問世,一次次獎項拿到了手。圈裏的人們、電視機前的觀眾以及有關領導專家們逐漸地認識了王靜,看到了她的進步,承認了她。不過,沒有人要求她去拍《曹雪芹》,她也沒有再和別人提起過自己想拍《曹雪芹》。

  可是,又有那麼一天,一位文藝界的老領導、老專家對王靜的一番評價,再次將她那深藏的心願帶出了水面。

  老領導在王靜的又一部新作得獎時,這樣評價她:《誓言》得獎時,她是一流的編劇、三流的導演;王靜的《只要你過的比我好》得獎時,她變成了一流的編劇、二流的導演;而現在,她進步得很快,導演的手法老到成熟了,終於會用鏡頭説話了。

  前輩的誇獎,並沒有讓王靜昏昏然,卻像一把火,重新將王靜創作的激情點燃,原本就是性情中人的王靜説自己又來勁了。實際上,這些年裏,幾乎每拍完一部戲每獲得一次獎,王靜在心裏都會涌動起拍攝曹雪芹生平故事的熱浪。但是,每一次她又理智地讓自己冷靜下來,等待著更成熟的時機——無論是自己還是客觀條件。這次該是動真格兒的了,她真的要投入電視劇《曹雪芹》的創作了。

  1999年末,就在王靜開始啟動的時候,一次去外地拍片時,在與朋友的聚會中,她遇到了一個人。此人名叫王家全,是若干年前,王靜還沒有成為導演的時候,參加同一個筆會上結識的文友。多年不曾聯絡,再次相遇,相互自然是要問候一番,這一番問候給了王靜一個大大的意外——王家會也對《紅樓夢》及曹雪芹頗為癡迷,除了做一些研究之外,也有創作的願望。共同的心願讓兩人一見如故,談興大發,飯沒吃完,扯開的話題已經收不住了。

  幾個月後,按照王靜和王家會共同的商議,王家會把《曹雪芹》的初稿拿了出來。從無形的思考到有形的文字,畢竟邁出了可喜的重要一步。只是距離拍攝還有待狠下工夫進行打磨。修改在艱難地進行著,王靜不是在網上與王家會互發郵件,討論研究,就是抽空開車跑長途去與他當面交談,還約上王家會一起去揚州等地實地考察。甚至在暫且還沒得到有關部門拍板的情況下,王靜自掏腰包加上借款先把劇本大綱買斷,一門心思要幫著王家會把劇本寫出來。可惜的是,幾經修改的稿子上交製作中心後,仍然沒有通過。按照合同規定,這時候,必須由第二作者——也就是王靜——動筆修改了。

  然而,也正是真正到了自己拿起筆來,一個字一個字地進行創作了,王靜才發現,這10年裏,雖然自己從未拿出專門的時間投入《曹雪芹》的創作,雖然總是把更多的精力用於其他題材創作拍攝,但是在內心深處,她從來就不曾割捨對曹雪芹的一份情感和要把這位大師的生平搬上熒屏的心願。自己總是在有意無意中做著準備。平日裏,無論多忙,哪怕連飯都顧不上吃,也無論多累,累得連眼皮都挑不起來,可只要得到有關曹雪芹的書就看,得到有關《紅樓夢》的研討文章就看,哪怕是報紙上的“豆腐塊”,哪怕只是寥寥數語,王靜也不會錯過。看過了,還要留存下來,留下來還要仔細琢磨。日積月累,連王靜自己都沒料想,到了真正動筆的時候,這種積累就全用上了,成了她完成對劇本創作和對塑造曹雪芹熒屏形象的堅實基礎。

  終於,2001年9月,古老的北京城迎來又一個美麗金秋的時候,電視連續劇《曹雪芹》開拍了。開拍了,集編劇、導演、製片人于一身的王靜才體會到想要把自己的夢想變成現實會有多少困難!承載的期望越多,感到的壓力越大。好幾次,王靜在夢裏坐在高空的飛機上渴望著陸;可同樣是在夢裏,好幾次她又見到了曹雪芹,大師義無反顧地向前走著,自己拼命地追啊、追啊,一門心思地想要趕上……

  創作的過程是個圓夢的過程,圓夢的過程也是艱辛的體驗。為了劇本的修改,王靜累得犯了頸椎病,無法在桌邊久坐,只能用充氣套子固定著脖子,趴在床上寫。

  創作的過程是個圓夢的過程,圓夢的過程也有夢中的感覺。站在劇組剛剛搭起的一個街景裏,王靜怎麼看怎樣覺得到過這裡,而且是在30年前,屬於曹雪芹的那個時代裏;望著道具部門為曹家擺放的一個魚缸,王靜又愣起了神兒。回答別人的詢問,她説自己就像是曹雪芹家這個魚缸裏的魚,親眼聽見曹家那翻雲覆雨的興亡盛衰……

  終於,在2002年的萬家燈火要為一個新春的到來,再次點燃喜慶和團圓的前夕,電視連續劇《曹雪芹》殺青了。儘管還有許多遺憾,畢竟是把心底的願望實現了,望著一盤盤拍出來的錄像帶,王靜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一夢説10年,10年成一夢。王靜在圓夢的日子裏,最想説的話是感謝。

  她想感謝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的領導們——王靜自認為既不是當今最有票房效益的名人,又不是在觀眾裏最有影響力的大腕,如此分量的一部重頭戲,領導們就敢放心大膽地交給了自己,而且在拍攝中不斷地給予自己熱情的支持鼓勵和具體的指導。王靜對他們的感謝是由衷的。

  她想感謝所有的合作者——那位寫齣劇本初稿的作者,那些臺前幕後為此劇拍攝而吃苦受累付出努力的人們。王靜認為,沒有他們的鼎力相助,真誠攜手,也就沒有《曹雪芹》的完成。是這些朋友幫自己圓了夢,對他們的感謝也是由衷的。

  王靜想感謝所有喜愛敬仰曹雪芹的人們——他們多年對曹雪芹及其《紅樓夢》的研究和熱愛,給了王靜的創作必不可少的啟發和幫助。這種感謝是由衷的。

  王靜還想感謝曹雪芹這位大師本人——她覺得是大師的在天之靈一直引導著自己,保祐著自己,鼓勵著自己……這種感謝亦是由衷的,發自心底。

  王靜再想感謝的大概還有命運。命運有時會出現讓人説不清楚的巧合。王靜第一次向外界公開表露自己希望拍攝《曹雪芹》的心思是在1990年,當時她説自己要為之做10年的準備。“10年”,當時不過是王靜的一個籠統的表述,只是想説明自己將會沉靜其心,竭盡其力地為拍攝做長期紮實的積累。可是,當王靜真正開始投入《曹雪芹》的創作時,是2000年,距離她説出自己的願望的1990年,正好過去了10年。

  王靜知道,這10年裏一定還有很多人想要拍攝《曹雪芹》,一定還有人比自己有更強的實力可以拍攝《曹雪芹》。然而命運何以給她專注的等待?是一種偏愛嗎?在王靜潛心準備的10年時間裏,一直未見其他演繹曹雪芹生平的影視作品與世謀面。而當有人找到製作中心尋求合作時,當有人也開始籌劃、準備投入創作的消息傳來時,王靜這裡劇本已經敲定,攝製組已經要成立了。那麼,王靜又該由衷地感謝誰,給了自己10年的等候?莫非塑造了眾多女兒形象的曹雪芹大師,在天之靈也真是與這位女編導有緣?

  如今,《曹雪芹》終於拍成了電視連續劇,呈現在了廣大的觀眾朋友面前。當多年的夢想成為現實的時候,多夢的王靜又開始了她的新創作,又踏上了新的圓夢之路,衷心祝她好夢總能成真。(文章選自《別樣幽芬》,崑崙出版社出版)

(編輯:周玫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