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樂山麻浩崖墓展示漢代崖墓奇觀
央視國際 2003年08月28日 11:14
新華社成都8月28日專電(記者苑堅、劉謹)在四川樂山大佛的右側,有一處同大佛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的人文奇觀——麻浩崖墓。它在早年就以內涵豐富、雕刻精美而被譽為“南安(樂山古稱)各墓之冠”。
樂山大佛位於上世紀被人發現的“巨型睡佛”(由烏尤、凌雲和東岩三座山組成佛頭、佛身和佛足)的佛身,而麻浩崖墓坐落在“巨型睡佛”頸部,是1800多年前流行於當地的一種倣住宅、鑿山為墓的墓葬形式。
麻浩崖墓面對長江支流大渡河,東西長約200米,上下寬約25米,有編號的崖墓544座,層層疊疊,墓門相連,密如蜂房,極為壯觀。麻浩崖墓是樂山境內已發現的上萬座崖墓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好、最為密集的崖墓群。
這些崖墓在中國歷代被誤認為是古代當地少數民族居住的穴窟,直到抗日戰爭期間,部分大專院校內遷,當時的南京金陵大學的楊枝高、商承祚教授實地考察後,才認定它們是東漢時期的一種墓葬形式。
從外部看去,崖墓是一個個深邃神秘的山洞,有的進深達數十米,高達四五米。在陡峭堅固的岩石上開鑿這種規模的崖墓可能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耗時甚巨。
在麻浩崖墓中,至今仍保存着許多人們難得一見的漢代畫像石和出土的珍貴文物,它們不僅包括各式漢代人物、建築、鳥獸蟲魚圖形,而且有不少諸如“荊軻刺秦王”等歷史題材故事,以及畫像石棺、書法題刻。
最難得的是,在麻浩崖墓一個墓室中,至今還完好地保存着中國遺留下來的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