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裡遇到了好醫生”——上海台胞定點醫院見聞
央視國際 2003年08月01日 16:25
新華社上海8月1日電(記者潘清)冒着夏日午後的陽光,80歲高齡的台胞羅德忠再次走進上海徐匯區中心醫院的門診大樓。
走過大廳一角的“臺商台胞預檢臺”,兩位護士向老人露出了友善的微笑。打過招呼,老人徑直走上二樓的“臺商台胞診療室”。進行完測體溫、量血壓等常規檢查後,診療室的護士將老人送到了位於21樓的康復中心。年輕的體療師喬蕾已經在等候這位特殊的病人了。
“我差不多每天要來這裡接受3個小時的康復治療,這裡很方便,醫師也很專業,感覺跟在台灣看病沒什麼兩樣。”老人用帶着濃重口音的普通話對記者説。
羅德忠是台灣苗栗縣人,雖然已是高齡,卻仍在家鄉經營自己的農場。老人有三個兒子,如今都在祖國大陸經商。二兒子11年前帶着家人來上海創業,如今在上海和無錫擁有5家工廠,産品“克莉絲汀”也成了周邊城市家喻戶曉的西點品牌。
老人每年來兩次上海,每次都會待上1個月時間,一來看看日夜思念的兒孫,二來給兒子的企業出出主意把把關。4年前,身體一向健朗的老人忽然中風,雖然不算嚴重,但後遺症還是影響了右手和右腿的功能。
老人説,“在台灣我常去做康復治療,上海這邊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找哪家醫院,只好暫停治療。前不久兒子在報紙上看到了關於上海開設台胞定點醫院的消息,便來到這裡。”
20歲出頭的體療師喬蕾每天為羅德忠老人做關節功能訓練、生物反饋、步態訓練和作業療法,以恢復老人因中風而部分喪失的四肢功能。另一位理療師則對老人使用神經觸通儀。看似嬌小瘦弱的喬蕾,要給身高體胖的老人翻身、壓腿、按摩肌肉,常常累得氣喘吁吁,這讓老人在感激之餘還有些愧疚。這天,他特意帶來了相機,為的是和喬蕾合個影,“讓老家的親朋知道我在上海遇到了好醫生”。
作為吸引臺商投資最多的大陸城市之一,上海眼下擁有數千家台資企業,2002年從上海口岸入境的台灣居民高達58萬人次。
對於在上海投資、就業或定居的台胞及其家屬來説,就醫和子女就學曾是令他們最頭痛的事情。據悉,台灣曾有機構專門就此做過調查,六成左右臺商平均每年在大陸看診4次,超過七成臺商盼望在大陸開設臺商專屬的門診醫院。
為了解決在滬台胞的後顧之憂,上海早在2001年就曾在台胞聚居比較集中的閔行區開闢了台胞就醫“綠色通道”。今年7月,上海市政府又着手在徐匯區、浦東新區、嘉定區等6個區建立7家台胞定點醫院,方便台胞就近看病。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組織編撰《台胞就醫就學指南》,也會在近期送到台胞手中。
羅德忠老人就診的徐匯區中心醫院是最早掛牌的台胞定點醫院。院長辦公室副主任任雪雷告訴記者,醫院為台胞安排了富有經驗的醫護人員,並在檢查、化驗時給予優先照顧。除特需門診外,對台胞採用和普通市民一樣的收費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