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消息:4月12日至15日,第六屆廈門對臺出口商品交易會暨海峽兩岸機械電子商品交易會(簡稱“臺交會”)在福建廈門舉行。本屆“臺交會”共有1270個國際標準展位,分為機械電機、電子電器、電腦資訊、五金工具四大展區,參展企業850多家,是歷屆規模最大的一次。整個“臺交會”期間,有8000多家專業客商到會尋求商機,其中來自祖國大陸以外44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3100多人。台灣客商最為積極、活躍,到會人數達1500多人。
機遇——台灣機電産業“搬家”忙
在廈門“臺交會”上採訪,記者聽到最多的字眼是“産業轉移”、“兩岸合作”。台灣的機電産業是怎樣向祖國大陸轉移的?兩岸之間應如何開展合作?帶着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與會的部分台灣客商。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常務理事洪敏弘:近兩年兩岸合作的一個主要特徵就是“産業轉移”。台灣曾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較為發達,機械、電子等工業已具備較大規模,成為台灣經濟的主體。尤其是信息産業和半導體産業,分別居世界第三和第四位。但台灣自身的市場狹小,同時生産成本又在不斷攀升,所以一大批台灣的傳統機電産品製造産業向大陸轉移,利用當地資源,降低採購和生産成本,進行新産品研發和創新。
台灣譯龍股份有限公司業務經理龔明山:台灣的軟體業很發達,目前有5000多家。繼大批電腦硬體製造商向大陸轉移産業之後,軟體業也開始在大陸尋求發展空間。像我們的“網際護照”翻譯軟體,速度快,連貫性好,絕對敢與大陸的金山詞霸、東方快車媲美,但現在還沒打到台灣以外市場,用戶只有50萬。到這兒來,就是尋找商業合作夥伴的。我們打算時機成熟了,再把研發中心搬過來。大陸幾千萬電腦用戶,市場大啊!
台灣第一電阻容器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正宗:我們是做OEM(零配件製造商)的,論精尖,我們的電阻電容等元器件稱得上世界一流,為摩托羅拉、飛利浦、阿爾卡特、宏基等許多世界名牌配套。現在,這些世界500強的企業一個個將他們的生産基地轉移到了大陸,我們必須跟進,包括生産和研發,這樣才能保住我們的市場。
目前,台北市5000家電子信息製造商中,已有3500家在大陸設廠。去年,台灣電子信息産業470億美元的全球銷售額中,有183億是由臺商在大陸投資的企業創造的。
統計數字顯示,兩岸機電貿易正呈迅速增長之勢,去年達到159 9億美元,主要産品增幅均在20%以上;受臺商投資帶動,加工機床增幅高達118%。而同期山東省對台貿易總額僅5 09億美元,其中自臺進口3 65億美元。2001年,山東省新批台資項目335個,合同台資額9億美元,實際利用台資5 1億美元。截至2002年3月底,山東省累計批准台資項目4757個,合同利用台資49億美元,實際利用台資27億美元。
呼喚——快快趕上“第三次浪潮”
台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副總幹事黃鋇:從縱向來看,台灣到大陸投資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向福建省試探性産業結構調整轉移,把一些附加值較低的IT硬體産品轉移到福建生産;第二階段是把附加值較高的IT硬、軟體産品轉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區生産;第三階段就是現在,把包括IT在內的台灣島內年産銷負增長的機電産品全部轉移到江、浙、滬、魯等地。這次轉移的産業許多都是台灣的優勢産業,像微機的鼠標和鍵盤,台灣産品佔據全球90%以上的市場份額;LCD(液晶顯示器)産業,佔50%;筆記本電腦,佔52%。另外還有半導體、材料製造業等等。據我掌握,未來2到5年內,台灣大部分大企業會到大陸尋求發展,這符合世界産業轉移規律,兩岸於去年先後入世,更增強了這一趨勢。
挑戰——各方競爭急 誰能搶先機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徐漢康:我已經連續三次來參加“臺交會”了,這些年我能真切感受到海峽兩岸經貿合作不可阻擋的發展勢頭。2001年,兩岸進出口貿易總額為323 4億美元。其中大陸對臺出口50億美元;自臺進口273 4億美元。台灣已成為大陸的第四大貿易夥伴,第二大進口市場;大陸是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
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臺商來大陸投資會越來越火。他們投資的重點正從福建、廣東向內地轉移,上海、浙江、江蘇、山東是台灣商家下一步感興趣的熱點區域。本次臺交會山東團團長、省經貿委副主任鄭興業告訴記者,山東省已經把尋求與台灣的合資合作作為招商引資重點之一,這次活動,省經貿委機電辦共組織省內16個市地的96家企業、260名代表到會參展,租用展位80多個,均比去年翻了一番,規模在參展的24個省市區中是最大的。除了機電産品展銷洽談活動以外,山東省經貿委還組織了41個招商引資、對外合作項目,與台灣等地的客商進行了廣泛交流,引起到會客商的關注。
台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副總幹事黃鋇:我每次來大陸,許多省份的官員就問我,你們有沒有好項目在這裡投資?需要具備那些條件?其實好項目有的是,這次産業轉移就是一個機遇。像一條LCD(液晶顯示器)生産線,投資高達10億美元;台灣在2年內筆記本電腦的産量將超過500萬台,大約有50%以上要由大陸來生産;台灣今年5000萬台的游戲機將有三分之一在大陸生産。據説戴爾已經與台灣幾大電腦廠商磋商,考慮自明年起試行自中國大陸直接往全球發貨的營銷模式。至於條件,大陸有天然的優勢,就是土地和勞動力成本是台灣的1/6至1/10。區域的條件就是,水電要充足,必須靠近港口,必須達到24小時通關。還有人問我如何“抓住”這些項目,我認為必須先抓住一個“領頭羊”公司,然後它的上游和下游的配套公司就會跟進,形成産業鏈,這樣會産生産業集聚效應,別人再來挖也挖不走。在台灣,這樣的“領頭羊”公司像LCD(液晶顯示器)製造企業有6家,半導體有10家,八寸芯片廠有臺機電和臺聯電兩家。
記者在採訪中還了解到,在迎接新一輪産業轉移中,許多地方均不甘示弱,紛紛展開投資環境大比拼。廈門投資中心承諾,對投資項目並聯審批、免費服務、跟蹤到底、24小時受理投訴,並成立“大通關”協調領導小組。蘇州、昆山、廣東等地則提出免費使用土地,外加許多更加優惠的條件。在這些競爭面前,我們如果還邁“四方步”,恐怕很難在新一輪的競爭中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