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股抵債證券市場邁出一大步——訪電廣傳媒董事長龍秋雲先生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09日 17:15
證券日報:
記者(以下簡稱記):首先祝賀貴公司邁出了“以股抵債”的重要一步。可以説,以股抵債無論對電廣傳媒還是中國證券市場都應該是“一大步”。您是怎麼看待這“一大步”?
龍秋雲董事長(以下簡稱龍):既然電廣傳媒是作為一個試點,它在更多意義上來説是一個嘗試、一個探索。我想對於這個問題,理論界的一些專家比我們分析得更透徹。從我們的角度來説這更是一件務實的工作,困擾包括我們在內的很多上市公司的一個難題終於嘗試用一個創新的辦法把它解決。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以股抵債確實是走了一大步。
記:董事長,你現在是不是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龍:圍繞大股東欠款這個難題,早在前年證監會巡檢時就提出來了,並且多次和我們談話,我們的壓力很大。儘管形成這種局面有很多原因,但結果肯定對中小股東有害。作為公司高管,一方面我們必須對中小股東有一個交代,同時也要協調好和大股東間的關係。所以説以股抵債方案若能順利通過,壓在我們心裏的一塊大石頭才算落了地。而這個方案得到大股東的同意,多年來他們陸續拿了3個多億的現金和優質資産用來歸還所欠上市公司債務,但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剩餘的5個多億如何解決是我們最頭痛的事,大股東也很著急。
記:據我們了解,電廣傳媒上市以後無論是在資産規模上還是在速度上擴張都非常快,甚至有直逼中央臺的趨勢。但從現在來看,公司的戰略重點好像有所調整,從過去追求速度和規模轉向追求質量和效益。為什麼會這樣呢?
龍:這應該是根據我們企業的發展需要做出的實際調整。開始時我們確實需要搭建一個平臺來確定發展方向,所以在規模和速度上有所側重,期間也借助了資本市場的力量。但是在規模擴張到一定程度後,産生了一些新問題,甚至有些投資效益開始了下滑。應該説任何一個公司或者集團到了這個階段都會自然面臨一個戰略調整問題,也就是從追求速度轉向追求質量。沒有質量做保證,任何一個企業都是立不久、立不穩、也立不住的,所以這應該是一個合理的調整。打個比方説,家裏要蓋房子,首先要想辦法把地圈好、把房子做好,然後你就會琢磨怎麼做內部裝修、應該添什麼傢具,把房子裏面搞得更精美、更舒適,而不是想怎麼去做第二套房子。
記:您此前也是一個老新聞人,創新對新聞人來説肯定是一大法寶。電廣傳媒在證券市場上有“傳媒第一股”的美稱,可以説也是一種創新。現在你們又在資本市場上推出了以股抵債這個創新之舉。您認為新聞意識上的創新和企業經營上的創新之間有何關聯?
龍:我們過去在新聞宣傳上有過一些創新,這也是外界對我們的肯定。但是從企業創新來講,主要還是得益於整個管理團隊的力量。我們這個團隊非常年輕,高管的平均年齡大約在40歲左右,中層幹部普遍在35歲以下。因為年輕,所以整個團隊都很活躍,思維反應也很敏捷。按照慣例,大股東要償還佔用上市公司的資金無非是用現金或者資産,但是現在大股東第一是拿不出現金,第二又沒有更多的優質資産,況且他們的資産也不一定適用於我們。可是問題還要解決,我們結合公司實際,組織了一個精幹的隊伍和券商一起策劃了這個方案。所以説,這個方案的推出,和我們整個管理團隊的創新精神有很大的關係。
記:公司的激勵機制如何?
龍:應該説我們公司還是很重視激勵機制的,雖然不敢説是最好的,但我們公司推行的是現代企業制度。在我們公司做事和不做事、做大事和做小事,相應的激勵機制是有很大區別的,有功就行賞。
記:能冒昧問一下您現在的年薪水平嗎?
龍:如果能完成董事會擬定的經營目標,加上我的基本工資,每月收入應該是兩萬多塊錢,算年薪就是二十多萬吧。
記:這個水平在上市公司董事長中不算高,而且和您所管理的産業規模來看,這個收入水平也是不成正比的,您怎麼看待?
龍:坦白一點説,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我也不想回避這個問題,我對自己的收入水平也不滿意。但我們必須承認現實,收入和價值不相符的在我們公司絕對不是我一個,很多管理人員都有同樣的情況。説得科學一點,造成這種情況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外部環境的影響。我們的企業畢竟有國有企業改制這樣一個大背景,而且上市公司在分配中太冒尖、太超前了也容易造成後面的不平衡,甚至會出現為了個人利益犧牲公司發展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管理層一致認為應該首先發展企業本身的實力,這樣個人的利益才能有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
記:客觀地講,“以股抵債”雖然解決了一部分賬面上的資金問題,但是對公司原來的産業和資産發展並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您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龍:從表面上看,有一定道理。但實際上,通過“以股抵債”能使公司資産、財務結構優化,法人治理結構優化,更重要的是,以此為契機,公司放下了包袱,輕裝上陣,有利於核心競爭力提高,有利於公司長遠發展。也就是説,投資者手裏持有的電廣傳媒股票更有含金量了。
記:所以説“以股抵債”是一個務實的方案。
龍:對。打個比方,別人跟你借了100塊錢,但是沒錢還給你,現在他給你一樣價值100塊錢的東西,你是要還是不要?當然要,總比長期拖著或沒有強。
記:電廣傳媒“以股抵債”方案出臺以後在證券市場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很多公司準備採取類似的方法案解決大股東佔款問題,但他們同時也表示要關注公司在這方面的進展。您認為公司的這個方案對其他上市公司有什麼借鑒意義?
龍:這個問題我倒沒有認真想過,我們現在首先考慮的是怎麼把這個案例做好。目前來看,1000多家上市公司裏面涉及大股東欠款的不是一家兩家,我個人認為,“以股抵債”是一個利大於弊的方案,因為它畢竟對解決問題提出了一個很現實的辦法。
記:您是如何看待目前媒體對大股東的一些説法?
龍:我要強調的是,新聞媒體在關注事件本身的時候應當全面分析整個事件的因果關係。你也知道,我也做過新聞人,新聞記者在不自覺中都會把大股東放在一個“被告”的位置上,因為相對中小股東來説,大股東在博弈中畢竟佔優勢。目前我曾看到過一篇文章,分析電廣傳媒的大股東佔了多少便宜。但實際上,大股東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它的股權不停地被稀釋,而這種稀釋是無法挽回的。一個有實力的公司,在沒有特殊情況的時候是不會把股權交出去的,除非能換來公司更大的發展。國外的企業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上市成為公眾公司,另外一部分不選擇上市,專注于自身的發展。後者有自己的籌資渠道,不需要通過上市來獲取資金謀求發展。我們上市的目的是為了籌集資金擴大生産規模,而在所有的融資渠道裏面,股權融資的成本是最高的,股權一旦出手,再想要回來就必須通過市場交易。現在大股東以評估價格放棄了七千萬股份,再想拿回這七千萬股權,就不是這點錢能辦到的。股權稀釋以後他們不但要丟掉眼前利益,而且還要犧牲未來利益。
客觀地講,電廣傳媒能發展到今天,沒有大股東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他們不但在歷史上為公司付出了很多資源,而且一直在支持上市公司。大股東不是想把上市公司搞死,而是想方設法把上市公司做強做大,不像外界所説的那樣要掏空上市公司。有一個問題不知道你們是否注意到,其實大股東並不甘心失去這部分股權,他們也提出過以資抵債的方案,但是我們研究以後認為他們所提供的資産不適合我們,我們董事會投了反對票。
因此,作為一個老記者,我希望媒體在報道的時候做到客觀公正,在分析這個問題的時候要考慮到每一個當事人,當然,作為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員,我們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原則,以維護公司的長遠利益為己任,並尤其注意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
記:現在來看,不管是公司也好大股東也好,卸下這個包袱以後都應該輕鬆了很多。俗話説卸下包袱、跑步前進,您打算怎麼“跑步前進”呢?有沒有再融資的打算?
龍:這個問題如果能夠順利解決,電廣傳媒的每股收益可以增長30%,公司的資産質量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投資價值也自然就不一樣了。這同樣會給公司帶來了很多發展機會。另外,就電廣傳媒這個平臺講,可能公司目前還不具備再融資的條件,而且我們近期也沒有需要大量資金的業務上馬。但從發展角度看,我們在有線網絡這一塊業務上會加大力度,使之成為公司一個主要收入、利潤來源。
記:那麼公司發展重點會不會有所轉移?比如説您剛才提到的網絡業務?
龍:電廣傳媒的主營業務不會發生改變,網絡只是我們的核心業務之一。我曾經説過我們是網絡、廣告、節目“三駕馬車趕路”。目前從收益比例來看,廣告佔第一位,除了湖南地區以外,廣告代理業務已經發展到了北京、上海和廣東等地,我們和北京電視臺、北京電臺有一個多億的廣告代理業務。今年我們省外廣告業務總量可以突破三個億,預計未來兩到三年內可以突破十個億。我們的廣告業務是按照企業平臺的模式來發展的,我的想法是要把這個平臺發展成為本土最大的廣告公司,市場佔有額要達到10%以上。按照目前國內廣告規模1000億的總量計算,10%就是100億。電廣傳媒的發展目標是成為擁有廣告、網絡、節目三大平臺的投資控股集團,目前我們的廣告和節目都已走向了全國。現在全國的電視臺,特別是衛星臺,每天至少有一集是我們的節目在播。節目這一塊的收益已經佔到了總收益的10%。由於目前這一塊業務的市場化程度不高,所以帶來的效益也不是很明顯。網絡這一塊由於存在政策障礙,目前還只是在省內發展。
記:您理想中的收入模式是怎樣的?各部分業務佔多大比例?
龍:上面講到的這三塊中,今後最穩定的應該是網絡,現金流最大的是廣告,而節目則是我們的核心,因為節目除了産生直接效益外還有很多間接效益,並且這一塊的發展空間也大。目前的市場還有很多計劃經濟的痕跡,這些東西以後肯定會逐漸消除,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搭建一個平臺,培養一支好隊伍,摸索出一套管理辦法,到時候整個市場形成了,我們肯定就是最強的。也就是説,我們目前正利用市場培育的過程進行各方面的準備工作。
記:您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扮演的都是第一個吃螃蟹者的角色,您考慮過風險嗎?
龍:應該説做任何事情都是有風險的。比如説我們在傳媒業內第一個選擇上市的時候。上了,資金瓶頸就可能解決了,至少可以得到一些緩解;如果沒有成功,我們為此付出的成本就泡湯了。由於經驗不足,我們當時還存在很多經營方面的風險,當時準備上市的時候我們也處於一個很朦朧的狀態,甚至有人説我們根本就是亂搞。現在看來,沒有人説我們做錯了,甚至還成為一批後來者追逐的目標。即使是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的“以股抵債”,到現在為止還不能説一定能夠成功,因為股東大會還沒有開。但是在沒有更好辦法的前提下,我們只能大膽地嘗試前行。我們相信,投資者最終會理解和支持的。謝謝!(文字整理 汪華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