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五年風雲人物

吳敬璉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13日 16:00

  吳敬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號稱“吳市場”、“中國最有良心”的經濟學家,中國聯通獨立董事,曾多次針對中國股市發表令人震驚的獨立見解,並時常引發爭論。

  吳敬璉簡歷

  中國當代經濟學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幹事、經濟動態組組長,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方案研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1930年1月24 日生於南京。1948年考取金陵大學文學院, 因病于1950年正式入學。入學後轉入經濟係學習。1952年高等院校調整, 金陵大學經濟係併入上海復旦大學經濟係。1953 年大學畢業, 1954年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1955—1956年跟後來在柯西金時期成為著名改革派經濟學家的前蘇聯專家阿畢爾曼學習, 研究企業財務和國家財政問題。1956—1957年參加全國範圍的體制調查和體制改革研究。他參加了孫冶方主編的《社會主義經濟論》和于光遠主編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寫作。在這一期間, 他的理論文章, 如與林子力合寫的《全民所有制經濟論》等, 特別是為于光遠主編的《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寫的《社會主義的<經濟表>》, 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1960年發表在《經濟研究》上的《社會主義的過渡性》一文, 被國外某些學者 認為是一篇某種原則上區別於前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體系的代表作。

  1976年以後, 他進入了工作最緊張、成果最豐富的時期。1977年他較早對大寨“左”的口號和做法提出了公開的批評。他還參加了“按勞分配討論會”的籌劃和組織工作,在經濟理論方面對極“左”思想發起了系統批判。從1979年開始, 他把 研究的重點逐步轉向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實的比較研究方 面來。在這種研究的基礎上, 逐步形成了對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和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 的想法。他和其他經濟學家一起, 為在中國開闢比較經濟體制研究這個新的學術領域, 做出了巨大的努力。1982年和別人合寫的《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計劃經濟屬性和商品經濟屬性》和《試論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調節方式》等文章, 鮮明地提出社會主義經濟具有商品經濟的屬性。

  1983年赴美國耶魯大學做訪問研究員, 1984年7月訪美歸來。他在調查研究中 發現某些簡政放權的措施, 使得地方封鎖割據現象加重, 而企業並未獲得應有的自 主權, 於是在中國經濟學文獻史第一次提出了“行政性分權”和“經濟性分權”是兩種性質根本不同的分權的概念, 指出必須避免走行政性分權的道路。1985年2月發表了《經濟改革初戰階段的發展方針和宏觀控制問題》。指出, 為了保證經濟改革能夠平穩進行, 首先需要創造一個宏觀經濟關係比較協調, 市場不太緊張, 國家財政、物資後備比較寬裕的良好經濟環境。此後, 他針對現實經濟中的問題, 進一步論述了以上觀點, 並提出對改革目標和實施步驟做出總體規劃的時機已經成熟。1985年11月, 他領導一個課題組對“六五”時期的經濟發展經驗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在以《正確處理經濟建設、體制改革和提高人民生活三者的關係》為題的報告中提出, 中國正 處在二元經濟迅速向現代經濟轉化的階段。在這個經濟發展階段, 必須始終十分注意 經濟效益的持續提高, 十分注意社會資金的積累, 恰當地把握農業人口向非農業轉 移的速度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1986年初, 他參加了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方案研討小組的工作。他有機會將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加以系統整理。這一時期, 他 寫的《關於改革戰略選擇的若干思考》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發展和改革的經驗 總結》等文章, 在國內外引起了極大關注和高度評價。

  主要著作:《經濟改革問題探索》、《中國經濟改革的整體設計》(合著)、《吳敬璉選集》、《論競爭性市場體制》(合著)、《漸進與激進 中國改革道理的選擇》、《何處尋求大智慧》、《國有企業改革大論戰(二)》等。

  關於“泡沫”

  “在我國的股份制試點過程中,由於國有企業沒有實現規範化的公司化改制,加之財會審計等制度不完善和證券交易法規不完備,使股票市場的發展失去了基礎,加上對股票市場的種種誤解以及過松的貨幣政策,就使得我國股票市場對企業經營的評價功能顯得很弱,而其投機性卻相當強。”

  “股價可以脫離企業經營狀況,不反映企業的盈利能力,股市表現出很強的投機性。當然投機並不絕對是壞事,但是,如果純粹的投機,加上大戶操縱,弊病就比較大。我國現在合格的股份公司少,供給不足,需求很大,信息又不透明,使股價漲得很快。再加上一條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遊資很多,就會出現股價上升的正反饋循環,於是泡沫就吹起來了。”  

  “一個經濟沒有一定的投機活動,變成死水一潭,這個經濟就沒有活力。但是過度投機就會産生泡沫經濟現象。投機資本橫行對經濟發展是一個致命的問題。日本、台灣八十年代後期的泡沫經濟教訓十分深刻。我們經濟剛開始起飛,就出現泡沫現象,很糟糕。”

  “從1992年起,我就一再呼籲,不要讓'氣泡現象'在我國市場上出現。1993年講得特別多,因為當時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氣泡化現象,而氣泡是早晚要破滅(崩盤)的。一旦崩盤,對股民和社會造成的損失都太大,所以必須預先防止。”(見《何處尋求大智慧》吳敬璉著1997年三聯版)

  關於“賭博論”

  “經濟學所説的'投機',是指這樣一种經濟行為,即不是為了使用,而為了銷售(或再購買)而暫時購買(或出售)商品,以期從價格變化中獲。”  

  “我們評價一种經濟行為的善惡優勢,首先不應當是某些道德訓條,而應當看這種行為對社會所起的作用。” 

  “投機活動在市場經濟中有它不可或缺的功能,這就是有助於實現市場均衡,從而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因此不能一概否定。”

  “投機活動在與其他經濟活動正確結合、交互作用的條件下,有它的積極作用。但是,投機的過度發展卻是弊大於利的,特別是在投機活動如果在市場上佔了支配地位的時候,它就要變成絕對有害了。”(見《半月談》1993年第15期)

  “只有當投機者和投資者一塊兒工作、股價能夠反映企業的未來盈利能力時,才能通過股市的價格機制,改善企業的經營,對創造物質財富起積極作用。如果一個市場上只有投機者,沒有或幾乎沒有投資者,它就無異於一個賭場。賭博是一種'零和博奕',贏家所贏不過是輸家所輸。而且由於進行交易要付出成本,交手續費和交稅,總是輸的人多,贏的人少。賭場上的輸贏只能造成鈔票在不同的人的口袋之間搬家,而不能創造物質財富。”  

  “中國的股市有效性很差,而投機性則表現得極為突出。前幾年就出過這樣的笑話:某市有一家虧損企業上市。照理説這樣的企業是賣不出價錢的,但是它的價格照樣炒得很高。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股民不知道甚至根本不顧企業的盈利狀況。這就涉及到公司的制度的完備性、證券市場規範化程度,以及投資者的成熟程度等問題。”

  關於股評與經濟學家

  “為了促進股市的健康發展和保護普通股民的利益,傳播媒介應當作正確的報道和引導。國外報刊的金融報道和股市分析,著重介紹企業的經營狀況、技術後備、管理層變化等等,從而推測該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走勢。而充斥于我國金融報刊的,卻凈是渲染短期炒作技巧的所謂'股經'。有些'股評家'等而下之,不過是某些大'炒家'的代言人,以某些不確切的'分析'誤導一般股民。”

  “經濟學家應當依據一定的原理來説明問題,不能以利益為轉移、朝三暮四。現在有一種現象令人感到奇怪,有的人前不久還在説政府不應過多干預股市,不應規定上市額度,法人股應允許轉讓;現在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説'股市低迷都是由於擴容太快',政府不應該讓更多的股票上市,不應當讓法人股流通,如此等等。”(見《何處尋求大智慧》)

  平穩地放掉泡沫中的空氣

  “從國外經驗看,泡沫經濟的危害是很大的。雖然現在中國的泡沫經濟還是局部性的,但它一旦爆破,對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就更容易傷元氣,所以必須及時加以處理,要趁現在氣泡還不太大,把泡沫裏的空氣緩緩放掉。不過平穩地放掉泡沫中的空氣是一件難度很大的事情。必須隨著現在宏觀調控的加強和金融改革的深化做起來。一方面從股市的供給著眼,首先要花大力氣建立一批合乎國際規範的股份公司,增加績優股的比重;第二是堅決執行新會計制度,使公司的盈虧情況得到真實的反映;第三是公司只要合乎條件,就批准上市。另外一方面是控制需求。”  

  “現在正在採取的加強宏觀調控的措施,包括清理中央銀行辦的證券公司,把銀行貸款的實際利率提高到正利率的水平,還要清理違規貸款,對於股市正常化都會有積極作用。清理銀行的呆賬、爛賬也很重。”

(編輯:水晶石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