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記憶 |
|
|
|
|
|
|
|
|
|
幾天后我放學回家,看見桌子上擺著一把嶄新的小黃油布傘,母親説是父親從本地的商店剛買回來的。我興奮得差點跳高,後來才知道買傘花去父親一個月的營養費。如今黃油布傘早已遠離人們的生活成為記憶,然而父親動手做的那把黃油布傘卻是永遠抹不掉的記憶,時刻在我心靈深處隱隱作痛。
|
|
|
|
|
|
最打動我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院,走過破舊的墻、潮濕的天井,一塊高大的書形建築突兀于眼前,上面赫然寫著——侵華日軍細菌戰受害區遺址銘記碑。碑文字字血淚,句句揪心。它時刻在提醒我們牢記傷痛,發憤圖強,維護正義!銘記碑沒有隨著城市改造而消失,卻隨著城市的改造而凸現與張揚。
|
|
|
|
奶娘(12/12 10:46) |
|
|
|
|
|
|
|
|
|
|
|
| 更多>>> |
|
|
|
新生話 |
|
|
|
|
|
|
20多年前,父親還是村上的耕讀教師。在我幼小的記憶中,父親總是身著洗得發白的藍滌卡布軍便服,右肩上打著一塊補丁,是做農活時磨破的。元旦回家,我一眼便看見墻壁上挂著的彩色大相片。照片上父親身著藏青色西服,係著領帶,碗口大的光榮花佩帶在胸前,幸福地微笑著,仿佛回到了神采飛揚的年青歲月。
|
|
|
我家五口人,父親、母親、我、弟弟、妹妹。父親是建築工人,曾承包過一段工程,為人實在,並未掙下金山,只勉強供我們上學,且蓋了一幢在當地看起來還比較氣派的房子。不久父親故去。母親勤勞務農,操持本份。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
|
|
新觀念 |
|
|
|
|
|
|
|
|
|
我和我家先生一直都在西南的一家國營企業裏工作,如今已有二十多年,因此,我們經歷了許多國營企業職工都經歷過的最困難的幾個時期。八十年代,窮夠了也開始腰包漸鼓的國人,面對眼前琳瑯滿目的商品,恨不得都往自己家裏搬,於是出現了搶購風。更耐人尋味的是,那時的人們已經有了用“明天的錢辦今天的事”的觀念。
|
|
|
上網半年多以來,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在網上“安家”。做什麼內容的主頁呢?知書達理的妻一句話提醒了我:“網上安家,別忘了老家哦。” 家是一個高懸的巢,父母放飛的“鳥兒”又紛紛在網上“飛回”。兒女們雖然天各一方,卻仍舊其樂融融地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網上“老家”,真好!
|
|
|
|
|
|
|
|
|
|
|
|
|
名片(11/15 14:39) |
|
|
|
|
|
| 更多>>> |
|
|
|
流行詞 |
|
|
|
|
|
|
|
|
|
千萬不要誤會,此“W.C.”非彼“WC”也。我要説的這“W.C.”可是“WISDOM”和“CREATION”:“智慧”和“創新”。如果你剛剛恍然大悟,要罵我“崇洋媚外”拽英文瞎造詞兒的話——哈哈——這可正中我的下懷:今天我説的這新生活,就從這“瞎造”開始。
|
|
|
|
|
|
我家的親戚多,又比較分散。過去,與親戚聯絡只能靠書信。後來,親戚們相繼都安了電話,寫信少了,打電話多了。今年,我家買了電腦,我們把親戚朋友們的電子郵箱地址,直接存入自己的電子郵箱,想要發電子郵件時,只要輕輕一點鼠標,地址就上了收件人欄裏,方便又快捷。現在再跟我聯絡,可以給我發“伊妹兒”!
|
|
|
|
志願者(11/15 10:47) |
|
|
|
|
|
|
|
|
|
|
|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