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科技快訊 > 正文

圓明園是誰的?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04日 14:23)

  新華社北京4月3日專電(記者李楊)在一片激烈的爭議聲中,圓明園防滲工程1日傍晚停工。而此時,在湖底鋪設防滲膜的工作已接近尾聲。一切似乎都太晚了。

  “要不是蘭州大學張正春教授的偶然發現,恐怕這層厚厚的塑料布就要‘悄然’鋪在圓明園湖底了。”北京大學教授李迪華質疑:“國寶”的命運怎能係在“偶然發現”的“鋼絲繩”上?

  在專業人士先後從生態保護和文物保護角度對防滲工程提出質疑後,這一工程是怎樣被決策出來的,成為爭論的又一個焦點,也是這一事件引起廣泛關注的深層原因。

  圓明園管理者稱,工程上馬前經過了北京市水利科學研究所和北京市海淀區水利局十幾位專家的論證,承認項目開工前忽視了環境影響評估這個環節,並稱防滲也是無奈之舉。

  “為什麼當時的專家論證結果和現在的專家質疑聲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一位市民反問道,“當時的專家論證會是否有走過場的嫌疑?參與論證的專家是否有‘御用’的嫌疑?”

  至於圓明園管理者對程序的“忽略”,更是引發各界一片質疑。在圓明園這樣一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一項耗資3000萬元的“宏偉”工程,居然疏忽了報批手續,到底應該指責管理者的無知,還是其中另有隱情?

  對此,北京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事實上,沒有履行環境影響評估報批手續的絕非圓明園一家。通過圓明園這一事件,足見目前建設單位環境意識之淡漠,也揭示出管理體制的重大欠缺。

  在北京這樣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要恢復圓明園原有的“山形水系”,再現當年河流湖泊星羅棋佈的美景,確實是件令管理者頭痛的事。但問題的關鍵是,管理處作為圓明園的代管者,是否有權擅自決定“國寶”的命運。

  圓明園遺址的整修,應該遵循“重建昔日輝煌”還是“保持遺址現狀”的原則,這個持續多年的爭論,隨著防滲工程的爭論再度凸顯出來。

  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圓明園所在的地區被稱為“海子”,是一片遼闊的水域。後來,這裡逐漸演變為濕地。新中國成立初期海淀一帶還在種水稻。“但目前北京嚴重缺水,恢復當年河流湖泊星羅棋佈的景像是不現實的。”一位歷史學家説。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葉延芳指出,文物價值和文物美在於歷史原創性。圓明園的歷史原創性更在於廢墟悲涼的滄桑感。他認為,現在進行的修復與遺址公園的精神不符。

  正如很多專家指出的,圓明園是國家的公園,還是企業的公園?是遺址公園,還是商業公園?在其基本功能定位尚未爭論清楚的時候,代管者就擅自對圓明園實施改造,是否有欠妥當?

  畢竟有一點是清楚的,圓明園不是管理處的圓明園。(完)

責編:戴昕  來源:新華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