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宣傳面臨的困難
【hylxy】嘉賓好!請問:我國科普工作的發展目前面臨哪些困難? 【漫遊世界】科普工作面臨的困難就是不能搶佔各類媒體的優勢地位,科普信息的微弱地位被其它各類娛樂信息所淹沒,要改變這種現狀需要科普工作者和媒體工作的共同努力。請問嘉賓意見如何呢? 【特邀嘉賓:郭曰方】除了我們科普工作者在科普的內容和形式上做出努力以外,目前我們在科普工作當中遇到的主要困難我認為有以下幾點:一個是人才隊伍的建設問題,因為我們缺乏學貫中西、文理兼優的科普人才。因此通過多種方式多種途徑培養和建立一支懂科學、懂科普、懂傳媒、懂人文的電視科普隊伍是一個戰略性的問題。二是資金不足,國家、社會或科技部門、企業對科普的投入要加強,要充分發揮挖掘社會資源,提高企業的科普意識,將科普傳播工作者與科技工作者、企業家、社會公眾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全社會都來關注電視科普的這樣一種良好局面。第三個就是力量分散。在人才資金缺乏的情況下,我們的科普力量依然不夠集中,這包括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科普資源、資金支持資源、市場需求資源,因此怎麼整合電視科普力量,集中辦好特色欄目是非常重要的。 【漫遊世界】科普教育是長線投資,急功近利者是不會願意在此投入的,國家財政應當對此實施傾斜政策。 【特邀嘉賓:陳芳烈】我認為,困難主要是在兩個方面。首先我們科普的大的環境非常好,因為我們的黨和國家把科普提到一個戰略的高度,並給予很有利的支持,但是,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兩個方面,第一就是我們自身的科普創作的隊伍,觀念還不夠新,隊伍還比較小,年齡偏大,而且一些後繼乏人的危機。第二就是在科普的投入問題,因為無論人才的培養,科普場館的建設,或者一些有力度的科普精品的培育,像科普的電影、電視都需要一定資金的投入,光靠國家一方面的積極性還不夠,如何能夠動員企業來關注科普,參與科普宣傳,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hylxy】科普知識怎樣才能得到更好的宣傳、引起更多人的關注?現在仍有不少人不了解科普知識,不關注科普節目,專家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特邀嘉賓:郭曰方】總體而言,目前我們國家科普之所以沒有引起更多的關注,滿足不了社會的需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我認為最主要的恐怕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個是我們的科普工作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因循守舊,缺乏創新意識。二是科普傳播的手段方式方法單一,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三是科普隊伍人員老化,新生力量不足,現有的科普力量分散,沒有形成拳頭,缺乏力度。四是財力支持不夠。很多有實力的企業家科普意識不強,缺乏對科普公益事業的資金投入。但是使我們感到欣慰的是,隨著信息傳播渠道的多樣化,網絡科普和電子科普異軍突起,方興未艾,正在以獨特的手段和嶄新的風貌走進人們的視線,發揮著前所未有的科普傳播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電視科普有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圖文聲像並茂,便於交流互動,覆蓋面廣等特點,深受社會公眾的喜愛。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電視網絡這個有效載體,加強科普傳播,將科普節目做得更加生動活潑,滿足社會公眾的迫切需求,是科普工作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那麼怎麼樣做好今天的科普工作呢?首先是社會和公眾需求是我們進一步做好電視和網絡科普工作的前提,因此,電視科普必須從內容和形式上適應觀眾的需要,要有很強的時效性和針對性,要有鮮明的科學特色和藝術感染力。電視和網絡科普是一門綜合百科知識的藝術,通過生動感人的畫面將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實用性和藝術性融為一體,使觀眾喜聞樂見、欲罷不能。因此,與時俱進,銳意創新,充分發揮電視和網絡特色,將貌似枯燥抽象的科學知識通過製作者的融會貫通,塑造出富有審美情趣的藝術形象,使電視網絡科普工作者在今天必須力求掌握的一門學問。目前我國電視和網絡科普呈現蓬勃發展欣欣向榮的態勢,在數量眾多的電視和網站中,中央電視臺幾乎所有頻道都有科普的內容,尤其是第十頻道、四頻道、中央教育電視臺專門以科普宣傳為繼任,創辦了許多深受觀眾喜愛的欄目。比如像走近科學、科學歷程、異想天開、探索發現、人物等等,像動物世界介紹動物和地理的科普欄目長盛不衰。 但是從總體而言,我們的電視科普在內容和形式上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從內容上説,有些板塊缺乏時效性,針對性不強,對社會公眾關心的熱點問題敏感問題關注不夠,對不同年齡段觀眾的需求缺乏有針對性的報道。再一個很多專業知識深奧難懂,一般觀眾不感興趣,需要製作者通過理解消化融會貫通,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介紹給觀眾,才能收到與其效果。再一個,許多科普欄目內容過於單調,缺乏背景和人文知識的連接,其實每一項成果每一個知識都和科學發展的歷史和科學家的創造密切相關,都是一個生動感人的故事。再一個就是原創作品太少,轉載陳舊科普作品較多,對我國科學家最新創新的成果介紹不夠,各電視臺重復科普節目過多,造成人力、物力浪費,由於缺乏新意,水平不高,引不起觀眾大的興趣。再一個對做出重大成就的科學家宣傳不夠,尤其對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以及人格的魅力缺乏震撼力的專欄節目。相比之下,我們歌星的知名度遠遠超過了科學家,這是很不正常的,也是很不公平的。 再一個,電視科普怎麼引導青少年科學幻想,激發青少年科學探索興趣的節目需要加強。社會發展和自然變遷存在著許多人類自己沒有解開的許多秘密,許多自然之謎需要探索,並找出答案,應該開闢專欄,全面系統地加以介紹。再一點,人類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因此,電視與網絡科普要進一步貼近生活,貼近觀眾,增強實用性,可操作性,指導人們培養科學的生活方式,掌握實用技術,提高生産效率和生活質量。再一個要加強新成果新技術轉化的宣傳,探索科普産業化的途徑,在科研成果轉化中架起一座橋梁,在這一點中我們電視科普有著無可取代的獨特優勢。從形式上講,我們的電視科普之所以不夠吸引力,觀眾還不是太多,很重要的原因是形式不夠生動活潑,沒有很好的運用高技術手段,緊密結合科普內容,形象的表現,使觀眾感到新鮮有趣。其次是如何將科學內容與藝術表現完美地結合起來,也是電視科普要密切解決的一個問題。科學是抽象思維,藝術是形象思維,但是他們都追求真善美,都需要想像,需要靈感,需要創新。科學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藝術為科學插上了翅膀,電視科普要力求與藝術緊密結合。 遺憾的是我們的電視科普普遍存在著概念化、一般化的問題,沒有對觀眾造成審美的衝擊,這是需要切實加以改進的。中央電視臺的《動物世界》、《走遍中國》欄目之所以受歡迎,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將大自然之美、動物之美、人文精神之美巧妙地融合起來,做到了科學藝術的完美結合。第三個是電視科普要增加一些互動欄目,將傳統的單向科普傳播,變為雙向互動交流,這是電視科普發展過程中的重大飛躍,借助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充分用圖文聲像手段讓受眾主動參與,極大的提高的科普傳播效率和範圍。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採取多種形式,將觀眾與科學拉近距離,使觀眾真正感到科學可親、可近、可用、可玩,越看越愛,欲罷不能。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就目前的報道中,與娛樂新聞、社會新聞等其他類新聞相比,科技新聞有些冷落,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 【特邀嘉賓:陳芳烈】第一,在題材上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大眾還不夠。實際上,百姓想要了解的生活裏的科學是很多的。他想知道的或對他有用的,你給他,就會受歡迎。那些離他太遠的東西,他的關注就差了。這是很自然的事。第二,時效性強是新聞的一個重要特點。科技新聞的新聞為“由頭”來普及科技知識本是一大優勢。可惜我們目前由於缺乏一支反應快應復能力強的隊伍和相應的機制,科普滯後於新聞的現象十分明顯,往往錯過了實現最佳科普宣傳效果的時機。如果我們有一定預見性,做“有備而來”,讓“科普”搭“新聞”的車,做到緊張以至同步,那效果一定會好得多。第三,形式還不夠生動。這裡不僅有創新意識的問題,也受到這方面投入的限制。
【hylxy】請問:科普知識在一些偏遠的地區沒有很好地宣傳,以至難以提高更多人的科普素質,科普節目不能被更多的人關注,嘉賓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特邀嘉賓:陳芳烈】關鍵是兩個問題,第一就是內容問題,我們的科普節目怎麼能夠使編遠地區的受眾能感興趣,感到這些東西對他是有用的東西,我們現在的科普節目可能對城市的受眾考慮多一些,對偏遠地區人群的需求調查了解不夠,我們要製作適合他們口味,適合他們需要的節目。第二就是傳播手段的問題,怎麼能我們的節目能使偏遠地區的人看到,因為現在有些節目如果通過衛星傳播的話,很多地區能看到,如果不是衛星就看不到,所以傳播手段的問題也很重要。
【絕代大俠任魚宇】堅持只有科學這一條道路的人就是科學迷信,只崇尚科學和技術而忽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人就是科學迷信。專家對此觀點是否認同? 【stevengcn】我不是專家,但我不認可這種觀點,科學迷信這個説法不科學。 【菩提根】確實存在科學迷信,但那是因為我們的無知,打破科學迷信就得走好科學上的每一步,就象圓周率,算錯一步,後面的就都錯了。 【hylxy】我覺得只能説只堅持那一點而忽視其它的東西不好,但不應説是“科學迷信”! 【陽光風鈴】其實科學本身應該和內容無關,而更貼近與思維方式,思考宇宙,思考人生,思考社會。因此很多大科學家本身都很愛這個世界,很深沉的那種愛。我覺得,忽略人與人的關係,本身就並不真的理解科學,確實可以算是一種迷信。 【特邀嘉賓:郭曰方】我不這樣認為。科學是反映自然和社會、思維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它的主要使命是尋求客觀真理。正如從事其他任何工作一樣,從事科學研究是一種職業,不可能脫離社會。所以,堅持只有科學這一條道路的人是不存在的。人的一生是豐富多彩的,作為一個社會人,不可能一輩子就在科學研究領域這個圈子裏面封閉起來。科學家在從事科學研究的同時,要同社會上的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他們怎麼可能會忽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呢?相反,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有崇高的使命感、責任感。作為社會的一員,他之所以從事科學研究,正是為了別人,為了整個社會,能夠生活得更好。所以,在科學家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尊重人、愛護人的精神是非常突出的。譬如我講一點,絕大多數科學家都是非常熱愛自己祖國的,在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是非常感人的,不是有一句話嘛: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所以認為只有堅持科學道路就是科學迷信,崇尚科學技術就是科學迷信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我本人無法認同。當然,我也注意到,在一部分人當中,甚至有的還是知識分子有這種看法,我認為這是不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