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的大學校園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17日 13:30
與數字時代同步,現在大學生入學的“標配”三大件是電腦、手機、CD隨身聽,並且由這三大件交織成一個方便、快捷和個性化的數字化網絡。調查顯示,數字化程度越高的學校,其學生對數字化工具的依賴程度就越高。
網絡:隨時隨地的數字生活
清華大學研究生小張每天都會習慣性地登錄幾個國內和國外的專業網站,看看在自己的領域有什麼新的研究動態,閱讀一下前人的作品。他説:“這對學習是很有幫助和促進的。如果想完成一篇出色的學術論文,圖書館提供的網上論文資料庫是必不可少的研究途徑。”
校園網是高校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通過國家“211工程”評審、創辦一流大學的必要條件。始於1993年的校園網建設,近年來發展迅速。尤其是2000年後興起的商業網站熱潮,帶動了校園網的發展。截至去年,以校園網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已經通達內地的160個城市,聯網的教育機構和科研單位達900多個,聯網主機120萬台,網絡用戶800多萬,成為國內僅次於中國電信的第二大互聯網絡。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網絡中心主任吳建平教授説:“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龐大的‘校園網’。”
校園網不僅包含局域網和廣域網、網站和網頁的建設,也包括網絡平臺上運行的應用系統,如遠程教育系統、多媒體點播系統、校園一卡通系統、電子圖書館系統等。網絡的應用已不僅是將學校“接入”網絡,而是盡可能地將學校的運作“搬”到網上,實現校園教學、科研、管理、決策、後勤、對外交流等各個領域的“數字化”。數字生活在大學校園中已不是紙上的概念,而是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北京大學的教室、圖書館,甚至是未名湖畔,只要有一張無線網卡,就可以隨時實現無線寬帶的網上沖浪。
在清華大學,每個學生都有屬於自己的100兆網絡端口和獨立的IP地址。據不完全統計,在清華的每個學生,每天在網絡上平均花費的時間在兩個小時以上。除了了解時事、網上聊天和在線娛樂等活動,網絡也是日常學習和學術研究所必需的。
網絡的作用在去年“非典”時期展現得尤其明顯。由於不能在課堂上上課,清華的師生充分利用“清華大學網絡學堂”這一在線教學平臺,進行視頻、音頻、圖片和數據資料的網上交流。有同學説,網絡教學是在一個大範圍內的集體交流,每個人都可以對相同的問題發表意見,這不同於日常課堂上一對一的方式;同時,交流的素材具有可複製性,可以重復使用。因此,他的學習“基本沒有受到非典影響。”
清華大學還通過校內的郵箱系統,每天向老師和學生發送關於“非典”疫情的通報和防治知識,讓所有人對校內外的情況都能及時了解,做到了信息透明和公開。同時,每個學生都可以在“學生清華”網站上獲得個人定制的信息,還可以通過它實現班內、係內甚至個別團體之間的事務討論和感情交流。據介紹,與有些高校“非典”期間學生大規模離校不同,清華僅有極少數學生離開,學校正常的教學和工作沒有受到非典太大的衝擊。
以計算機作為終端只是數字網絡應用的一部分,由於實現了校內各種資源的整合和聯網,清華的學生憑藉一張磁卡就可以完成註冊、上網、訂票、借書、交費、購物等許多功能,甚至進入宿舍都由這張數字磁卡進行身份確認。
手機:不可或缺的數字伴侶
本科生小李這樣描述他一天的生活:早晨,手機的鬧鈴把他叫醒;然後,他在手機中輸入當天的活動安排,手機充當秘書的角色,按時提醒;然後,他通過短信與其女友聯絡,約好早餐時間和地點;在手機自帶的收音機伴隨下,他走出宿舍;學習開始,班幹部通過短信通知他上課的最新安排;如果上課無聊,他會通過手機上網或者玩遊戲,甚至與朋友發短信聊天;他每天都會從朋友那裏收到很多各式各樣的笑話,手機這時不僅是接收工具,也是他再次傳播的媒介;晚上熄燈後,手機取代電腦成為最重要的通訊工具,短信聊天到深夜。
小李的手機賬單顯示,他平均每天要發30多條短信。他説:“與其他同學相比,這並不算多;如果逢年過節,短信數量可能要翻幾番。”他平均一個月150元的手機花費,大部分是用在短信聊天上。
今年大四的小王,每天24小時保持開機,通過手機,及時與同學和朋友聯絡,第一時間獲得最新的招聘會信息。“因為現在的工作很難找,必須讓用人單位隨時能夠聯絡得上才行。”他坦言,雖然大一就有了手機,但現在才體會到手機的真正作用,以前只是把它作為聊天的娛樂工具看待。
儘管對高校學生使用手機所産生的“新手機現象”非議頗多,但手機在高校中的普及卻是不爭的事實。根據有關機構在2003年對華南理工大學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生的問卷調查:超過1/3的新生擁有手機,其中廣外新生的手機擁有率高達46%%;目前還沒有手機的新生,也有近2/3的人認為大學生配手機十分必要,並且想儘快擁有。而據《新聞晨報》2003年的數據,上海市高校的手機普及率已達到70%以上。在清華大學,很多班級的手機普及率達到了100%,甚至有人同時擁有幾部手機。
手機看似自成體系,相對孤立;實際上,它已經融入到整個高校數字網絡之中。許多精明的網絡運營商通過提供向手機發送短信和鈴聲、圖片下載等服務來吸引網民,並作為增加運營收入的大塊份額。更有商家看準了高校這塊市場,開發出可與手機互發短信的在線系統。清華學生小姚是“網易泡泡”的忠實使用者,由於校園網的方便快捷,她通過網絡發送短信的數量已經超過了手機。
電腦:亦真亦幻的數字雙刃劍
在某報社實習的學生小李是筆記本電腦的擁有者,其買電腦的目的不是為了擁有一件時尚的奢侈品,而是當作了解信息時代的一個重要工具。他説:“如今是一個高科技、高效率的時代,手提電腦已成為我學習和生活的一個得力助手。平常實習很忙,競爭很激烈,由於任務的需要,我寫稿、上網查資料或了解最新信息都離不開它。”
大三學生小王的電腦只要有電就會開機,因為他在自己的電腦上建立了一個專門的影視作品論壇,並通過提供影視作品下載的FTP服務吸引了大量同學關注。據介紹,這個站點目前的註冊人數已經超過2000,全是來自教育網內的學生。小王説,看到自己的站點有如此的成績,心裏很有成就感。
作為網絡使用的最重要的終端,電腦在一些高校的普及甚至走在了手機前面。而近兩年中,相對高端的筆記本電腦也加入到角逐的行列。INTEL等公司在2003年初對全國11所大專院校3746名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已有4.69%的學生擁有了筆記本電腦,而且在一個月內有購買意向的高達6.02%,半年內希望購買的同學則佔到了被調查對象的21.55%。隨時隨地的上網成了學生購買筆記本電腦的首要需求,達到28.19%%;而有無線上網期望的同學佔了54.7%之高。
中山大學一位姓鄭的學生説:“電腦是我自己專用的‘資料庫’。很多資料都存放在電腦裏,做作業寫論文時隨時調用、查閱;進圖書館資料室,還可以免去複印這一環,直接把想要的東西敲進電腦裏,既省時省錢又方便保存。”
在清華、北大等高校,無紙化教學已經成為了一種風氣。教師將課件製作成幻燈片文件,通過設置在各個教室的投影系統向學生展示,不但減去了寫黑板的麻煩,並且將視頻、音頻、圖片等多媒體內容引入課堂。而學生的作業則被要求使用數據文檔的形式通過網絡直接提交給老師。清華學生小王説:“擁有了自己的電腦,不但可以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作業,還可以把老師的課件下載到自己的電腦中,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自由地進行復習。”計算機系的學生小張在外兼職做軟體開發工作,她稱手提電腦現在已成了她片刻不能離的“生活工具”。
沒人懷疑個人電腦對在校大學生是雙刃劍———很多人對電腦世界的癡迷超過了對學業的追求,從而將自己的大學之夢葬送。某高校學生處負責人對此表示無奈:學校在宿舍專門騰出位置讓學生擺放電腦,還開設了收費極其低廉的校園局域網,原本是讓學生多多“觸網”,學習知識。然而,越來越多的學生將遊戲搬入宿舍,利用校園電話上網聊天,讓學校始料不及。
華東理工大學教務處副處長黃婕展示了一組令人震驚的數字:在2003年華東理工大學237名退學試讀和留級學生中,經調查有80%以上的大學生是因為無節制地沉湎于電腦遊戲和看碟片造成的。黃婕説,她到學生寢室走訪時,發現有一些學生在網上看信息,看新聞,看英語,也有的在打印資料,但絕大多數學生是在看碟片,打遊戲,在上網聊天,有的甚至還看些不健康的東西。
MP3:自由個性的娛樂空間
與電腦和手機相比,CD隨身聽的普及似乎正處在一個停滯不前的階段。某學院任學生會主席的郭同學説,由於從網上下載歌曲十分方便,他更願意使用MP3而不是CD隨身聽,這樣更經濟,也更時尚。
據介紹,MP3的音質與CD隨身聽相差無幾,並擁有很小的體積、時尚的造型和較大的歌曲容量,同時還兼有閃存的功能,因此深受在校學生喜愛。中關村的MP3經銷商説,MP3的生意非常好做,客戶大多是在校大學生和中學生。他們預言,MP3很快將超過CD隨身聽,成為當代學生的“新三大件”之一。
MP3僅僅是高校學生利用數字手段娛樂的方式之一。在娛樂經濟的帶動下,娛樂的內容趨於多樣化,而娛樂的手段也更加個性化。電腦的遊戲和DVD播放等娛樂功能成為高校學生選購電腦的重要指標。手機製造商將MP3播放器、收音機、網絡遊戲等整合起來,作為其面向高校學生的最大賣點;而手機網絡運營商也為高校學生群體量身定做了“追身貼心”的服務,賺足了利潤。
某校英語專業的女生小田是健身愛好者,在為自己的電腦添加了跳舞毯這個配件後,其宿舍也成了健身房,吸引了很多女生參與。她説,每天學習完後,用跳舞毯進行一下鍛鍊,可以放鬆精神,對自己的學習很有好處。
數字生活:大學生的必然選擇
在某學院任學生會主席的郭同學説:“網絡、電腦、手機和MP3幾乎佔據了我絕大多數時間:學習、工作和娛樂都離不開它們;要不,我就會有一種被世界拋棄的感覺。”
除了手機、電腦、MP3外,各種各樣的數碼産品也蜂擁進入高校學生生活,數碼相機、掌上電腦、電子詞典等成了很多學生的生活必備品,甚至連價值幾萬元的數碼DV機也成了少數大學生的新寵。
傳播學者劉建明在其著作中指出,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歸結為一種網絡的出現,而以互聯網、手機等作為傳播媒介的數字化網絡的出現則是最具革命性的變革。
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數字化生活還不完善,甚至可能將一些人引入歧途,而首當其衝的可能就是大學生。清華學生小于説:“數字生活是我們的必然選擇,我們不應該因為它還有這樣那樣的缺點而去回避它,而應該拿出積極的態度來應對;畢竟人是生活的主宰,我們應當不斷完善它,而不是被數字生活所控制。”
■ 新聞背景
在北京大學,只要有一張無線網卡,無論是在教室、圖書館,還是未名湖畔,學生都可以隨時實現無線寬帶的網上沖浪;在清華大學,每個學生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百兆網絡端口和獨立的IP地址。據不完全統計,清華學生每天上網兩個多小時,除了了解時事、網上聊天和在線娛樂外,網絡已成為清華學子日常學習和學術研究的必然選擇。數字生活是必然的選擇。但人應是主宰,而不是“奴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