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志:發射場上常勝將軍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25日 13:07
2月20日,人民大會堂,燈火輝煌,萬人矚目。王永志從國家主席胡錦濤手中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和獎金。雷鳴般的掌聲持久地響徹會場,似乎發出一個聲音:載人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拿這個獎是眾望所歸……
1964年,酷夏的戈壁灘,一枚中國火箭準備發射升空。但是由於天氣炎熱,火箭推進劑溫度升高,導致射程不夠。既然射程不夠,應該增加推進劑,很多人都在沿着這條思路苦思冥想。這時一位高個子年輕人站出來提出:“泄出600公斤燃燒劑,也許可以解決問題。”哪有動力越少,火箭飛得越高的道理?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議。
後來,年輕人向技術總指揮錢學森反映:箭體的重量直接影響到射程,泄出一些燃料,不就等於減輕了箭體的自重麼?這樣火箭不就可以飛得更遠嗎?錢學森認真聽取了他的想法後,當即拍板:“我看這個辦法行!”
不久,大漠中一聲巨響,火箭發射試驗圓滿成功。
多年以後,這個具有大膽逆向思維的年輕人,成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他就是王永志。
能有機會近距離採訪王永志,緣於他問鼎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個冬日的下午,在北京航天城的航天指揮控制中心,王永志一齣現,頓時春風拂面,他笑容可掬、平易近人地與大家一一握手,備感親切。王永志才思敏捷、生動風趣的談吐一下子把人深深地吸引住,大家談論的話題依然走不出“神五”,“神五”氣衝雲霄,一步登天。但是隨着王永志的講述,在他身後一條漫長的登天之路逐漸清晰起來,天梯的每一步都留下向上攀登的執著印跡。
少年就做強國夢
“我一生中第一次大的抉擇,是上高中時下決心走國防建設之路。”1950年,朝鮮戰役打響,王永志正讀高中。美國戰機經常盤旋在我國東北領空,空襲警報刺耳地鳴叫,學生無法上課,學校也準備搬遷,眼瞅着學習的美夢被打破,王永志義憤填膺。不久有件令他特別興奮的事:蘇制米格15噴氣式戰鬥機出現在學校附近的機場,美國飛機一來,戰鬥機就升空迎戰,以後美國飛機就再也不露面了。“那勁頭兒,真解氣。”年逾古稀的王永志回想起來,臉上露出孩童般的笑容。
那時王永志握緊拳頭暗想:國防最要緊,有了先進的武器就沒人膽敢侵犯。他找到班主任老師説要學飛機製造,班主任鼓勵他考清華大學。1952年高中三年門門功課全優的王永志,如願以償敲開了清華航空係飛機設計專業的大門。
火箭年成為火箭人
王永志是幸運的,在那個自我選擇還是奢望的年代,他最初的選擇,就一步踏上了實現人生理想的道路。在清華大學學習一年,正趕上我國派人留蘇學習,成績優異的王永志有幸被選上,1955年他到莫斯科航空學院繼續學飛機設計。
對於在這個航天大國學習的時光,王永志説最難忘的是1957年。不必翻看歷史的日曆,王永志記憶猶新,他一字一頓地説: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11月7日在莫斯科紅場向世人展示了先進的洲際導彈,而同年的11月16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成立。
“1957年是火箭年,也就是在這一年我成為火箭人。”王永志説。1957年是他人生重大轉折的一年。
他正上大學三年級,恰好趕上蘇聯政府同意部分中國留學生學習火箭導彈設計,根據國家需要11月他正式改學火箭導彈設計專業,從此,他就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航天之路。
如饑似渴地在國外汲取知識的王永志,1961年一畢業就迫不及待地回國,來到剛剛起步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參加“兩彈一星”的研製。1964年他第一次參加發射的是我國第一枚自行設計火箭的試射,於是出現文章開頭描述的那一幕。王永志初出茅廬,嶄露頭角。自此,他在多種火箭的研製中解決了大量技術問題,逐漸成為技術骨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