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變神刀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09日 16:06
百兵之祖 天下縱橫
明代倭刀 肆意妄行
屢戰不利 神刀現身
蕩平倭寇 後世傳名
在中國古代講究十八般兵器,人們最常聽説的就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在這裡面刀被排在了第一位,這説明了刀在戰鬥中的地位。在我們現在歷史上留存下來的刀當中,最常見的就是明清時候的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戚家刀。據説這種刀為戚繼光所創,而且由於它的刀形很像日本刀,所以有人説這把刀是戚繼光在抗倭戰鬥中仿製日本刀所造,那麼所謂的戚家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十四、十五世紀的中國,正處於封建社會發展到高潮的明代。當時的明朝社會經濟發達,尤其沿海地區由於多年沒有戰爭,更是物産豐富,人民富足。但是當時隔海相望的日本,卻正處於南北分裂、群雄割據的戰國時期,各方諸侯武士相互征戰廝殺,戰敗的一方就流亡海上。這些人對我國沿海富足的生活十分艷羨,於是就糾合部分破産農民和一些不法商人,到我國沿海走私兼搶劫,我國歷史上稱這些人為“倭寇”。
1556年,戚繼光擔負浙江一帶的防倭軍務。他進駐浙東不久,就在龍山與登陸的倭寇接上了第一仗。當時倭寇向西南方向進行騷擾。明朝的幾路剿倭大軍進行追剿,沒想到誤中埋伏,平時缺乏訓練、軍紀鬆懈的明軍亂作一團。這時,只有戚繼光統率的部隊,遇變不驚,臨危不亂,避免了明軍的全軍覆沒。
採訪:中國軍事科學院 研究員 范忠毅
當時倭寇分三路進攻的時候,這些隊伍都跑了,但是戚繼光的兵沒有跑,因為他治軍比較嚴格,沒有跑。戚繼光當時站在一個大石頭上,見到倭寇的三個頭目,他三箭,三縱,倭寇頭目都被打倒了。這時候其他的軍隊才結合起來。
這次戰鬥的失利使戚繼光開始對倭寇的戰鬥特點進行了仔細分析。他發現倭寇行軍往往多則30人少則2、3人結成一隊,隊與隊之間相距一兩裏,整個隊伍可佔地數十里,由於布陣四分五裂,因此明朝的大部隊往往不能圍攻。當倭寇與明軍對壘時,先派出幾人在陣前,使明軍亂放箭矢、火器。當明軍的箭矢彈藥耗盡之後,便開始發揮他們擅長的近戰。而倭寇之所以用近戰對明軍造成重創,除了他亡命的本性以外,靠的就是所使倭刀的刀長刃利。
採訪:范忠毅
倭寇使用長刀,這個長刀是比較厲害,它比較快。日本的制刀比較有名的,它有很多刀都是比較有名的,倭刀是一種,它刀是比較好的,用的鋼刃比較好、比較強,再加上他雙手很有勁,他長期經過打仗,經過訓練,他都是一直在內戰,一直在打著,所以經過打仗碰見沒打過仗的,有武藝的碰見沒有武藝的,武器強的碰見武器差的,這樣當然他就沒辦法了。
倭刀又被稱為長刀,刀長兩米左右,重1400克,而當時明朝軍隊使用的腰刀長一米,重700克,無論從長度和重量都與倭刀相差一倍。當兩軍短兵相接時,明朝軍隊刀短,難以接近倭寇,而當兵刃相碰時,倭寇雙手使刀,勢大力沉,而且十分鋒利,明軍的腰刀往往被砍為兩段。另外倭刀被打制得刀光閃閃,進攻時乘明軍倉皇看刀時迅猛攻擊,致使明軍遭遇慘敗。關於這一點,戚繼光在他寫的著名兵書《紀效新書》中有明確記載。
據史料記載,日本使用的倭刀最初傳于我國的漢代,但是經過上千年的演變,日本的倭刀卻成為明軍的剋星,這是為什麼呢?難道中國上千年使刀的歷史,就沒有一種刀抵得過倭刀嗎?
前面説了倭刀的一個特點是它比較長,由於它比明軍的腰刀要長一倍左右,所以明軍難以近身。那麼中國也有長刀呀。比如説關羽使用的青龍偃月刀。據三國演義的描述這把刀長3.5米,重82斤,憑著這把刀,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在戰場上叱吒風雲,可以説威猛無比。如果抗倭明軍人人都使上這麼一把刀,那些倭寇相必就不會這麼張狂。然而關於關公使用青龍偃月刀的情況並非如此。在《三國志 關羽傳》中講,關羽刺死顏良,又斬了他的首級,能刺能斬,説的似乎是劍。而且在後漢三國時期出土的兵器中沒有發現青龍偃月刀,在漢朝的畫像磚裏也沒有騎兵使用這種大刀。其實“偃月刀”的形象最早出現在北宋的兵器圖譜《武經總要》中,在這本書當中,有一種刀與這把刀最為相近———“偃月刀”與“掩月刀”,名字發音相近,龍口銜刀的造型和裝飾性的紅纓也都十分吻合。但從其中的文字説明中得知,這把偃月刀並非真正的殺人利器,而是在儀仗隊中顯示威武用的。在這幅關羽神像中,關羽正坐中央,身後一人執旗,一人緊握青龍偃月刀,炫耀威武的意義遠遠超出它作為殺人利器的功能。
採訪:王輝強
我們在作戰過程當中所看到這種長兵器,這種長刀在戰爭中軍隊裝備不是很多的,軍隊裏面裝備的長兵器,多數還是矛、戧這一類用的最普遍,長刀,包括一些長釜,這些兵器它只是在特定的軍隊和特定的條件下裝備和使用,它不是很普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