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都書夢(上)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12日 13:34
這座沉寂的建築,是國家圖書館的原館舊址。
這片琉璃瓦歷經了七十多年的風雨滄桑,見證了中國第一座公共圖書館的誕生,記錄了幾代人的建館夢想。
國 都 書 夢(上)
中國國家圖書館
北京
1927-1987
中國圖書館的創建,與一個人的名字緊緊地聯絡在一起。他就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學界巨擘、清末名臣張之洞。
20世紀初,在變法圖強和西學東漸的背景下,張之洞力奏朝廷,興辦學堂和圖書館,以承揚民族文化,吸收先進科學。
1909年(清宣統元年),末代皇帝溥儀登基, 歲的宣統皇帝溥儀禦批興建京師圖書館,四品翰林院編修繆荃孫為首任監督,館舍設在北京什剎海廣化寺。它標誌著中國第一座國立公共圖書館的誕生。
辛亥革命後,京師圖書館由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並於1912年8月27日開館接待讀者。1917年,圖書館移至方家衚同原國子監南學舊址。1928年7月,更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館舍遷至中南海居仁堂。
中國文化巨匠魯迅,在1912年到1926年,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長,分管圖書館工作時,曾四處尋找館舍,籌劃建館。
李致忠:魯迅先生來主持,又重新清理藏書,登記成冊,然後再另尋地方,大概呢,經過了三四年的時間找地方。
為了尋找合適的館址,魯迅累得精疲力竭。1926年,他帶著未做完的夢,離開北平南下了。
此時,著名學者梁啟超出任館長。興建圖書館是他晚年最大的夢想。梁啟超擔任館長後,圖書館的館址終於有了眉目。在這塊曾經是金朝的大寧宮、元朝的興聖宮、明朝的玉熙宮、清朝的禦馬圈的地基上新建圖書館。
然而遺憾的事,沒等圖書館建成,梁啟超就離開人世了。
肇始於一個時局動蕩的年代,在風雨中飄搖的圖書館,因無合適的選址和足夠的籌款,一直未能興建獨立的館舍。先後四次選址開館,又四次閉館遷址。
這座建於1931年的中國古典式建築,得力於蔡元培的奔走籌建。他籌得了美國退還庚子賠款的一百三十多萬銀元。
這座圖書館的設計,當初曾向社會公開徵募方案。
方案的審查委員會是由美國建築學會推薦的顧理治、亞特理和伊墨遜三位建築師組成,顧問叫安那。安那極為重視圖書館建築的環境。他強調:毗鄰北海和故宮的圖書館建築應該成為四週風景的一個部分。
評選結果是在美國公佈的,丹麥莫律蘭的設計得了頭獎。理由是:“他能將現代圖書館的需要與中國宮殿式的建築互相調和。”
儘管設計師是“外來和尚”,但他們念的卻是中國傳統建築的“本地經”。
王其亨:早期的建築更多的是洋人在做,但那洋人背後是中國人在決策,決策者是清朝留下來的,絕大部分都是飽學之士,比方説蔡元培。
時任教育部部長的蔡元培,繼梁啟超之後出任館長,此時,京師圖書館更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建館的夢最終在他手上圓了。這是當時國內規模最大、最先進的圖書館。
落成典禮時,蔡元培發表演講,稱讚這座圖書館的建築,完全採用新式的科學方法,又保留中國古代建築的外觀,是中西文化的融合。
這對雕花望柱和石獅,是圓明園舊址僅存的石刻精品。在主樓即將竣工時,院落裏顯得有些空曠。建設者們巧妙地從圓明園的遺址上,遷來一批舊物,為這座圖書館平添了幾分皇家建築的氣派。(注:此處留出30秒空鏡,一一呈現圓明園舊物之精美,配以動效、音樂。)與移存於此的乾隆御筆石碑、文淵閣四庫全書石碑,在歷史、藝術、建築上具有極大的文物價值,顯示出這座圖書館的不凡身價。
圓明園的遺物,更難的是,它們與毗鄰的紫禁城、景山、北海、中南海,構成異常和諧的天然景觀。
王其亨:中國古代建築有顯著的特點,建築和周圍自然環境結合,把環境當做主體,建築輔助於主體,是配合主體的,聯合國教科文派來的專家認為這個理念是非常現代化,是中國人的智慧,值得全世界學習。
在這美侖美奐的景觀中,也有一點小小的疏忽。原來圓明園裏共有兩對華表,當時的燕京大學也要了一對華表。在搬遷時一不小心,把應該是一左一右的一對華表,錯成一前一後兩根華表。
徐志強:北圖拉了一對,前面一個後面一個,北大拉了前面一個後面一個,裝了以後一看呢,結果是都不配對。
紫禁城、天壇、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清皇陵、京城王府,是聞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遺産,這些經典的中國古建築是誰設計的呢?
王其亨:當時承擔了這個皇家宮殿、陵寢、壇廟、園林、府邸等等(的設計),這些設計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建築世家,姓雷,所以當時社會上美稱為“樣式雷”。
中國五分之一的世界遺産都是雷氏家族設計的作品,上萬件“樣式雷”圖檔,就保存在這座圖書館。
這座圖書館還藏著另一件驚世的鎮館之寶。
這條街(東起北京金鰲玉棟牌樓,西至西安門大街路北西小石作南口),原來並沒有專名(原來叫什麼?)。1931年,圖書館建成後,因移存“文津閣”的四庫全書而得名 “文津街”。
當年乾隆皇帝主持編纂的巨著《四庫全書》,動用了數以百計的翰林學士,編完這部多達八億字的巨著。隨後,他又雇了兩千名書法高手,總共手抄了七部,幾經離散,至今完整保留下來的只有三部。
一部在台北,它原藏于紫禁城裏,史稱文淵閣本。
另一部現存甘肅省戰備書庫內,它原藏于瀋陽故宮的文溯閣。
第三部就是原藏于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本。現藏于這座圖書館。
任繼愈:我們是原書、原架、原貌完全保存的,《四庫全書》裏頭最完整的就是我們這一套。《四庫全書》是我們國家館的一個鎮館之寶。
文津閣本四庫全書,在清末就從承德避暑山莊運來北平,歸屬於京師圖書館,但始終沒有一個可容納原架、原函、原書的專用書庫。當新館落成後,原本希望它能入庫珍藏。不料由於設計不週而沒能如願。
李致忠:原因就是樓也建好了,書架子進不去。怎麼抬都抬不進去。所以臨時就找了現在這個地方放這個《四庫全書》。
鎮館之寶,就這樣在臨時書庫裏等待了七、八十年。它還要等待多久才能有一個安身之地呢?
從1931年圖書館建成,到新中國誕生,在這18年裏藏書量增至140萬冊。而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又一個18年裏,藏書量直線上升,達到1000多萬冊。原先設計的只能藏書200萬冊的圖書館,面臨著“書滿為患”的嚴重態勢。
再建新館,是惟一的選擇。那麼,新館會選在哪呢?新館的建築會是怎樣的呢?這次建館之路又要走多遠呢?
[請看下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