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贈予快樂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25日 13:59
到朋友家做客,正聊得起勁,朋友家剛滿三歲的小孩端了一隻小碗走了過來,碗裏放著幾個蜜棗。我逗他説:“寶寶,讓我吃一個好麼?”小傢伙竟然毫不吝嗇地給了我一個。其他的客人看這孩子挺逗,都紛紛向他索要,於是小傢伙便將他碗中的蜜棗每人分了一個。
孩子如此懂事慷慨,引起了我們這些客人的一陣誇讚,小傢伙笑得比吃了蜜棗還甜還美。逗完了孩子,我們便要把蜜棗放回孩子的小,可是主人卻示意讓我們吃掉蜜棗。我們不解,但還是遵從了主人的意思將各自手中的棗子吃了。小傢伙看著我們一點點地將棗吃掉,又看看他空空如也的小碗,眼圈一下子紅了,眼淚在眼眶裏轉了一個大圈將要流下來。他準是在想:“呦,你們真吃呀!哪我吃什麼呢?”此時孩子的父親上前拍著孩子的肩膀説:“寶寶,你看,叔叔阿姨們吃了你的蜜棗後多高興呀!他們都誇我家的寶寶懂事。”聽著他爸爸的話,看著我們讚許的微笑,小傢伙轉悲為喜,樂顛顛地跑到一邊去了。不一會,他又拿出了一大袋雪米餅,要分給我們。
孩子很喜歡模倣大人的贈予行為,這是孩子模倣的天性。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贈予他人東西的行為,孩子出現了這一行為後,家長應及時地給孩子以鼓勵和表揚。因為,這種自發的贈予行為是難得且珍貴的,是孩子經過一定思考後作出的決定。適當和適時的贈予行為的實現及對這一行為及時的表揚與肯定,能使孩子在贈予行為過程中獲得滿足感,並且初步發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一般都處於一種優越地位,父母祖輩在生活中處處“謙讓”孩子,一旦孩子將自己心愛之物拿出來贈予時,大人們都是異常高興的,覺得孩子有這份“孝心”就夠了,都不忍心真的接受孩子的贈予。這是一個在處理孩子關係時的錯誤的認識和行為。如果孩子在主動贈予時遭遇到幾次這樣的回應,就會産生一個錯誤認識;父母不喜歡我這樣的行為,或者是父母只是要我做做樣子。這樣一來孩子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不再有贈予行為,把一切看作自己理所應當的獨享;二是為了取得父母的讚揚而假裝做出贈予行為,父母一旦接受便會大哭或迅速變卦,贈予成了一種搏取父母歡心的虛偽。孩子的贈予行為經常不完全實現,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不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
在孩子贈予的時候,我們應當微笑著接受,讓孩子知道贈予的東西不再屬於自己;讓孩子明了他失去了所贈予的東西之後,他將得到別人的感謝,將會獲得快樂。隨著孩子的長大,社會經歷的增多,心理上的逐漸成熟,他會體味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真諦,從而以一個真正的、健全的社會人,融入到社會這個大家庭中。
真正地接受孩子的贈予,讓孩子體驗贈予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