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子系列——毛南人家(2004—第47期)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26日 14:32)
中華民族2004-47毛南人家
首播日期:2004年12月13日
編導:超克
小村故事多,有悲有喜也有樂,蓋房養牛為生活,還有孩子事更多,本期請您關注毛南族山寨。
解説:每年十一月份,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農村的農閒季節,大多數的男性青壯年都外出打工掙錢去了,村子裏顯得有些冷清。今天,鄉里的儺戲演出隊來到了這偏遠的玉環村,鑼鼓聲把閒在家裏的村民召集到了一起。
村民們開玩笑地説,現在是“六一三八九九”部隊留守在村裏,“六一”意思是兒童,“三八”指的是婦女,“九九”説的是老人。這種時候能看到一場民間傳統的儺戲,對村民來説,也是一個十分開心的事了。
儺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種民俗和多種藝術相融合的文化形態。目前,它仍然活躍或存留在漢族和二十多個少數民族的廣大地區。
儺戲是毛南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是由原始宗教儀式發展而成的,它融合了毛南族的山歌、舞蹈、音樂、戲劇,表現的是毛南先民對天地和自然萬物的崇拜。
儺戲的面具全套一共有三十六個,是按毛南族傳統神話中的諸神雕刻而成的。分為三元、社王、三界和蒙官等等,分別代表日月星辰,山神土地,能工巧匠和藥王戰神。
會雕刻製作儺戲面具的人,在毛南山寨已經為數不多了。這些面具的身份、相貌、表情和裝飾的顏色都是固定的,都裝在老藝人的心裏,所以説,雕刻面具的手藝也隨着儺戲的世代流傳而保留到了今天。
玉環村位於廣西北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下南鄉,距自治區首府南寧有三百公里。在喀斯特地貌陡峭的山腳下,在一塊塊的小平地上,散落着十幾戶、幾十戶的人家。因為可耕作的土地很少,飼養菜牛就成了村民的一個主要經濟來源。這裡的牛有兩種,一種是用來耕地的水牛,另一種黃牛被當地人稱為菜牛,也就是供人們食用的肉牛。
這一天,山外的牛販子來到了村民韋善志老漢的家裏。
同期聲(賣牛過程):
那邊有一頭更肥的。我們説二百八十斤。你們説三百斤。估計這裡面都有誤差。我給兩千。我二千一賣。這兩頭四千塊你們拿錢來吧。交錢過來你們拿去。那你拿錢吧。那你牽牛去。我們又不是不把錢給你。
解説:村子裏的小學是個中心學校,在方圓幾十公里內,分佈着很多自然村,各村的孩子都集中到這裡來上學,路遠的孩子就要在學校裏吃住。學校共有七十多個孩子,除了一到六年級以外,還有學前班。因此,全校學生的年齡差距是很大的。學校緊挨着村子,每天校園裏的歌聲和朗朗的讀書聲和村子裏的雞鳴牛叫彼此相聞。
學校裏一共有七位老師,方寧是唯一的一名女教師,去年還有另外兩位女老師,可是她們調走了,因此方老師覺得很孤單。方老師的丈夫遠在下南鄉工作,她帶着十歲的孩子住在學校,只有周末的時候,一家人才能團聚。
方老師教三、四年級的數學課,她是個很有責任心的人,經常到學生家裏進行家訪。除了和家長溝通學生的情況以外,和孩子們的母親聊天似乎成為她排遣內心孤獨的唯一方式。
同期(老師家訪):
因為我們山區裏的人。大人個個都忙。所以小孩子憑讀書走出山裏去的。都是靠你們來教的。那他現在每天回來晚上看電視嗎。電視他不經常看。那以後多提醒他多看點書不要看電視。這事我記得我會經常提醒他。那天你叫他去放牛他去放了。沒辦法家裏事情太多了他不去放牛。牛又沒的吃。他語文的基礎差一些因為他懶得背書。他數學做的最快。很快能完成數學作業。他上個學期數學得九十六分。他都生氣不滿意。他説成績最好的那個同學做得很認真。他做得不認真。那以後他回來我就不讓幹那麼多家務。讓他多點時間學習。不給老師添那麼多麻煩。
解説:三兒媳盧連芳的兒子韋曉在玉環小學讀四年級,他是目前韋家孫子輩中最大的一個男孩子,伯伯家的孩子都住在下南鄉里讀中學。韋曉在學校裏是個優等生,在家裏也是個好幫手,因為父親在外打工,他很體諒母親的勞累。
解説:方寧老師的兒子和母親一起住在學校裏,可是他覺得自己還不如韋曉。因為,韋曉身邊還有爺爺,沒事的時候,可以跟着爺爺進山看牛。家裏還有小貓、小狗和牛,而自己住在學校裏什麼都沒有。他比韋曉強的是,自己每個星期都能見到爸爸,而韋曉卻不能。韋曉的爸爸在很遠的地方打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家。
解説:大兒子韋海俊拉磚回來了,他跑了一夜的山路,從遠在一百多公里外的環江縣城趕了回來。為了能在農閒季節裏把房子蓋完,他不得不這樣辛苦。
老父親給三個兒子每家分了一些錢,希望三個兒子都蓋個新房子。老大用錢買了這輛車,自己又添了一些錢來蓋這所新的住房。老二沒有買車,他用分到的錢蓋了新房之後,就到外面打工掙錢去了。老三也買了一輛車,但是他沒有蓋新房,而是開着車到外面跑運輸去了。只有老大沒有外出,他起早貪黑地操勞着,也許是家中老大的緣故,他要留在父母的身邊。
同期聲(大兒子談養牛):
舊房子準備養牛和養蠶。我們這裡的地可能是少了一點。人口平均就是幾分不到一畝。養牛為主因為牛它吃草它不跟人爭糧吃。所以你養牛它隨便草啊。你什麼草都可以養。養蠶收入快一個月就是一次。一年可以養九批這種收入快。我們在這裡發展其它的很難。所以現在打算就是養牛、養蠶這兩個。
解説:韋善志老漢的三個兒子雖然分別立了門戶,但是三家都挨在一起,三家一共養了十幾頭菜牛。由於山裏的耕地少,三家才只有不到十畝地,所以飼養菜牛就成了寨子裏人們生活的主要來源。每頭牛需要飼養三年,三年後,一頭牛能賣到兩千塊錢。韋家的三個兒媳婦一天裏最主要的活兒就是精心飼養催肥的牛。
解説:大兒媳婦盧紅線每天都要上山去採營養價值高一些的飼草,她覺得,這樣牛才能長得更快一些。丈夫拉磚剛回來,還不知道已經賣掉了兩頭牛。
同期聲(大兒媳和丈夫賣牛對話):
昨天我把牛賣了四千塊錢。這段時間草少沒辦法。賣了就賣了吧。如果還有草我就不賣了。現在剩下的幾頭我們養到春節吧。那就養到春節吧春節還可以賣個好價錢。山裏面還有幾頭也要留下來。就是山裏面還有六頭家裏面還有四頭。如果還有草到過年的時候賣。會賣個好價錢 可以多得點錢。
解説:近幾年來,下南鄉提倡農民飼養菜牛,菜牛的數量發展得很快,全鄉已經基本形成了以養菜牛為主的産業。村民的飲食習慣也因此而發生了變化,新鮮的牛肉已經成了下南鄉毛南族的家常菜。如果家裏來了客人,牛肉就更是必不可少的了。不過,下南鄉的毛南族吃牛肉從不炒或者煮,而是清一色的涮火鍋,當地叫打邊爐。這是毛南族傳統的飲食方式,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隨吃隨涮,其樂融融。
解説:到了午飯的時候,學校裏本村的孩子都回家了,外村的住宿生走進廚房,開始生火做他們的午飯了。孩子們的一日三餐都是這樣自己動手。
為了節省時間,孩子們做了分工。一部分人專門煮飯,一部分人專門燒菜,然後大家一塊兒吃,這樣不僅省時間,每個人也能多吃上幾種菜。
大一點的孩子做飯要熟練一些,小一點的孩子只是胡亂模倣着去做,因此,每頓飯都包含着甜酸苦辣各種滋味,甚至是夾生或者焦糊,孩子們卻吃得是那麼開心,過得也是那麼愉快。
解説:毛南族是我國人口數量比較少的一個少數民族,如今一共有八萬人口。他們有本民族的語言,但是沒有文字。大多數人除了毛南語以外,都會講漢語和壯語。毛南族最集中的居住地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史籍中曾經有過“茅灘”、“茅難”、“冒南”和“毛難”等名稱,1987年11月改為“毛南族”。
毛南族的房屋也很獨特,用石頭做基礎,磚和泥做墻,自己燒制的青瓦作為屋頂。房屋大多分為兩層,底層是牛欄,上層住人。和西南其他一些少數民族一樣,也是幹欄式的結構。
近幾年新蓋的住房大多已經人畜分開了,從外觀上看,已經沒有明顯的民族特徵了。
解説:像所有的農村孩子一樣,韋曉除了學習以外,大多數的時間都要幫家裏幹活。他現在讀小學四年級,再過兩年,他就要到下南鄉中學去讀書了。那時候,他也可以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學習上了。
爺爺和父母當然希望孩子能夠安心學習,將來能有個好的前途。孩子在身邊的時候是個幫手,孩子走了,也不會覺得活兒幹不過來。從韋曉的身上能夠看出,農家的孩子很早就習慣了幫父母幹活兒,小小年紀就有一種很強的家庭責任感。
同期聲(大兒子談女兒):
我有兩個女兒,原來是在我們這裡小學讀書,現在已經考上中學了在下南讀書,現在她們住在學校裏面,一個月回來一次。
解説:農家的孩子就是這樣,不以此為苦,也不以此為樂,因為對他們來説,這是生活的常態,習慣成自然。他們的父輩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沒有怨言。那麼,他們的未來和他們的下一代會是什麼樣子呢?
同期聲(老父親採訪):
我媽媽今年是八十六歲了。那時候我們小的時候讀書實在困難,實在不容易。那時我記得是五十年代。我在上南讀小學的時候。我和我姐。我們家兄妹六人。在上南讀書的時候。我們從這裡走到上南走兩個鐘頭。星期六一來的時候。我們回家就收玉米 搞玉米頭。要扛柴過河自己煮飯。那時候五十年代上南吃水有困難。都到鎮裏頭打水。
同期聲(三媳婦採訪):
因為我們山區的活很多很多的。我們老人家幹活。幹都幹不完。不幹(活)山區又沒有別的更高的收入。他能做的就幫我們做。多掙一點錢他就有錢讀書啊。
解説:玉環村的養牛方式有個特點,頭兩年在山裏放養,後一年在家裏圈養。老父親每到周末都要進山去查看放養的幾頭牛。他在這崎嶇的山路上走了無數個來回,那幾頭牛在他的關照下一天天地長大了,等到年底,就可以牽回來進行圈養催肥了。
每次進山看牛,他都要帶上一些驅蟲的藥水,用這種藥水給牛擦洗身子,這樣可以避免牛被蟲咬之後染病。由於每個星期他都要來看牛,所以這些牛對他也並不陌生,只要聽到他的呼喚,牛就會很快地尋聲而來。
解説:星期五的下午,一陣小雨過後,空氣十分清爽。在學校裏,兩節課之後,就是學生們自由活動的時間了。
每星期的這個時候,方老師的丈夫都會準時地來接她和孩子,這是他們全家團聚的時候。方老師正在積極地尋找機會,她也想調動工作,她想儘早結束這種分居生活,給自己,也給孩子營造一個穩定而舒適的家。
放學了,這些外村的孩子踏上了回家的路。他們要在天黑之前走到家裏,否則,天黑後的山路是十分危險的。明天他們在家裏呆一天,後天中午,他們又要走回學校,並且背來夠一個星期吃的米和菜,再開始一週的學習和生活。
解説:剩下的這些孩子,家住得更遠,天黑前趕不回去,只能等到明天早上才能回家。和往常一樣,他們互相關照着洗漱之後上床睡覺。
周末的傍晚,學校裏安靜了許多,整個毛南山寨也像孩子一樣,在濃濃的夜色中,安然入睡了。
責編:郭翠瀟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