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第五集 熱土豐碑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13日 12:18

  1982年7月5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發佈了一條重要消息,中國橡膠北移種植成功。

  1990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又載文宣佈:中國將向世界提供橡膠北移種植技術。

  中國橡膠人把大面積植膠緯度向北移到21-25度之間,植膠高度突破海拔1000米,而且生産水平超過了許多典型熱帶地區的植膠國家,進入了高産行列,創造了世界植膠史上令人矚目的奇跡。人們不禁要問,這些奇跡是怎麼産生的呢?

  1953年,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11名科技工作者,肩負著國家的重托,告別親人和繁華的都市,跟隨馬幫,風餐露宿,跋山涉水,來到傣語中稱為“黎明之城”的車裏——即現在的景洪市,成立了雲南特種林試驗所車裏試驗場。場長由當時西雙版納自治區主席召存信兼任。這就是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的前身。

  那個時候,這裡是一片雜木叢生的荒地,開拓者們披荊斬棘,立柱豎梁,蓋起了幾間茅草房,開始向大英百科全書上所劃定的植膠禁區發起了進攻。從此,奇跡在這裡産生。

  潘華遜原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52年前,他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後,作為雲南特種林試驗所車裏試驗場首批開拓者來到了西雙版納,靠著幾間簡陋的茅草房,幾把皮尺和鎬頭,就與同伴們開始了橡膠樹的試種和研究。

  潘華遜:“當時我們初期種的這些橡膠都是實生樹,實生樹産量很低,平均株産只有1公斤,畝産大概就是三十公斤。後來怎麼辦呢?第一步就是大量引進芽接樹,所謂芽接樹按現在最時興的名詞就是克隆,就是用克隆技術從國外、從海南島引進了將近600個品係,就用這600個品係大量建立係比區。這個係比區不是建立在一個地方,是建立在不同類型的環境小區裏邊進行種植。通過這個大面積搞了以後,一直到1962年,我們選出了四個品係,這四個品係推廣以後産量就大幅度提高。現在生産上單株達到5至6公斤,比原來提高5至6倍。”

  橡膠樹屬熱帶植物,寒冷是它的大敵,無論是高緯度還是高海拔,都與溫度息息相關。橡膠能不能在雲南大面積種植,關鍵是能不能培育出抗寒的品種。上個世紀70年代,雲南遭受了兩次特大寒害。突來的寒流侵襲著一株株即將成材膠樹,成片的膠林在寒風中變黃、枯萎。這無疑是對科技工作者的考驗。

  潘華遜:“受了寒害以後,我們就進行分析,怎麼有些樹有寒害,有些又沒有?所以我們就開始進行寒害的調查,在調查的基礎上來劃分小區。哪些地區橡膠樹有寒害,哪些地區橡膠樹沒有寒害,劃分小區就是在不同的寒害類型小區種植不同抗寒能力的品種,然後再搞一些防寒的技術措施,這個就是北移的內容。”

  有誰知道,培育一個優良的橡膠品係,其週期竟需要30年。30年對一名科技工作者來説,就是傾其一生的精力和才華。為了實現橡膠北移,培育出抗寒、高産品係,無數的科技人員,用心、用情、用生命換取了來之不易的成果。

  這位老人叫林玉文,今年已是94歲的高齡了。1934年,她畢業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學社會經濟係,後又以優異的成績考上美國博士生,因家庭反對,終未漂洋過海。1956年,為了報效祖國的橡膠事業,她毅然決然南下雲南到了省農墾局。1960年,年近50歲的她再下西雙版納,來到了省熱科所。

  楊少斧:“橡膠育種,當時我們還處於無知的狀態。她來了以後,主要搞有性雜交。有性雜交這個項目,當時在所裏從來沒有人搞過,那個時候包括一些領導都還不理解。”

  培育中國人自己的橡膠優良品係,是林玉文一生的追求。而在科研上,她選擇的是一條沒人走過的艱難之路、風險之路。

  林玉文:“要培育一種新的品種確實是不容易的。所長對我的交代,我心裏有數。我也知道,我不能失敗,我要失敗了,對國家是個很大的損失。而且種上去不行怎麼辦呢?這個不像吃飯一樣,這個菜不好,換一個別的菜,那就不行了。我壓力很大,但是我想國家需要嘛!”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這是林玉文的信念,也是她的壓力。

  楊少斧:“在我們這個地方種橡膠,寒害是一個主要的影響因素。所以林玉文同志選擇親本,就是選擇高産抗寒。通過高産抗寒親本雜交,然後把它的種子進行人工雜交。人工雜交是要上樹授粉的。上樹需要搭架子,一個架子起碼要七八十根竹子。搭好以後,人才能上去。她搞工作很細緻。那時候天很熱,相當熱,在竹子上面授粉,竹子都燙腳,打赤腳上去,還用繩子拴在架子上。”

  人們很難想象,林玉文這樣一個身體瘦弱,年過半百的女同志,竟能像年輕人一樣,爬上距地面20多米高的授粉架,為母樹授粉。橡膠樹的花期是三月下旬至四月下旬,正是西雙版納最炎熱的時候。中午12點到下午3點為盛花期,是授粉的最佳時間,也是氣溫最高,人最困乏的時候。林玉文經常在這樣的時候,爬上竹架。

  在林玉文科學地培育,精心的養護下,“雲研1號”長大了,長粗了,開花了,産膠了,結果了,而它的兒子們也像父輩一樣茁壯成長時,林玉文滿懷著期待,退休了。她不得不依依不捨地離開她的實驗田,離開她培育起來的橡膠兒女們。

  林玉文退休五年後,雲南農墾宣佈:經過鑒定“雲研1號”是一種中産、抗寒品種,可以大面積推廣。林玉文在有性雜交培育這條道路上,苦苦追求了幾十年,終於盼到了這一天。

  1981年和1982年,“雲研1號”分別獲得了雲南省科研成果三等獎和農墾部科研成果二等獎。

  採訪中老人一直對我們説,我沒什麼,沒什麼。其實這麼多年來支撐著我的就是一句話——國家需要啊!

  在雲南橡膠人中,邵志忠的名字,總是與白粉病防治技術聯絡在一起的。如今他雖然退休了,但是當橡膠樹遇到白粉病,人們總會想到他,將他請回到膠園,臨陣指揮。

  邵志忠:“橡膠白粉病危害嫩葉和花絮。嚴重的時候,花絮脫落,影響橡膠産量和種子失收。我們雲南墾區是1962年在河口首次發現這個病,1978年以後,流行頻率就逐步增加。1984年我主持和選擇了農業部‘七五’期間的重點課題:‘橡膠白粉病流行速度和危害指標研究。’”

  白粉病是橡膠樹的常見病,得了這種病,橡膠樹會大量脫葉,使樹冠逐漸變成光禿,嚴重影響著橡膠的産量,是橡膠生長的大敵。

  邵志忠為了能在緯度、海拔、氣象等條件都比較典型的環境下,準確掌握白粉病的發病規律,把觀察基地選擇在離家幾百公里外,條件差、交通閉塞的動撒農場。

  俸樹忠:“邵老師為了白粉病防治的研究,在我們農場整整呆了七年。他工作非常的辛苦,基本上天天都在我們膠林裏邊,收集整理資料,防治白粉病的方法。甚至連春節、潑水節、國際勞動節都是在我們膠林裏度過的。遇到白粉病嚴重的年份,他還和我們職工一起參加噴藥。他的胃病很重,有時候累得胃出血。我們的職工,誰見了誰都心疼。”

  白粉病發病率最高期是冬春季節,也就是橡膠新葉萌發的時候。在這個時期需要長時間守在膠園,晝夜反復觀察。最為艱難的還是把觀察得來的大量數據,通過反反復復測算、對比得出準確數據的這一過程。把嘔心瀝血四個字放在邵志忠身上,一點都不為過。

  可是,邵志忠每年有半年多的時間在研究基地,根本顧不上家。即使回來,還要撐著疲憊的身子,沒日沒夜地在辦公室整理他帶回來的那些資料,根本顧不上送兒子和妻子到昆明去看病。兒子和妻子的病就這樣一天天拖了下來。沒想到一拖就是七年。

  周建軍:“邵老師去動撒農場搞橡膠白粉病研究那年,他的兒子才六七歲,眼睛患了外生白內障,他妻子也患有嚴重類風濕。當時景洪的條件比較差,要去昆明才能醫治。”

  1991年,歷經七年的磨難,邵志忠終於攻克了防治白粉病的難關。他不但掌握了白粉病的流行規律,而且根據規律確認發病時間和程度,採取相應的防治指標。這一難題的攻破,無疑是對我國橡膠事業的重大貢獻。

  然而,當有了時間的邵志忠帶著妻子和兒子來到昆明治病時,醫生診斷,由於錯過治療時間,兒子的眼睛一隻已經失明,另一隻的視力也在下降。妻子患有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

  張修來:“80年代末,當我場的橡膠大面積遭受白粉病,當時邵老師在這裡從事白粉病防治的科研工作。由於邵老師的精心組織,充分利用科技成果,使我場的白粉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邵志忠清楚,妻子和兒子的病是讓他給耽誤的。直到今天,這一直是他心中的愧疚。可面對著鬱鬱蔥蔥的橡膠林,他還能説什麼呢?

  在雲南橡膠科技隊伍裏,像潘華遜、林玉文、邵志忠這樣的科研人員還有許多許多。是他們用不撓的精神,嚴肅的科學態度和無私的奉獻,撐起了雲南橡膠科技的艷陽天,使雲南的橡膠事業,闖過了一個又一個險關,攀登上一座又一座高峰。

  今天的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已經成為具有現代化設備的科研單位。幾十年來,這裡人才輩出,碩果纍纍。新一代科技人員正沿著前輩們的足跡,開創著新的天地。

  眼前這紅火的場面,不是發生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而是今天雲南橡膠人生活的真實記錄。“八姐妹班”、“三八進取班”、“五朵金花班”、“割膠攻堅班”、“娘子班”等等一些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飄動著的旗幟,今天在這裡依然紅旗漫卷。 新一代的雲南橡膠人,以新的風貌和創新精神,在老一代開拓的基業上,噴發出高昂的鬥志和熱情。 老一代橡膠人留下的優良傳統,被新一代橡膠人發揚著、光大著。

  這位小夥子叫張學明,1979年來到農場,一心想當割膠工,但由於沒有掌握膠樹和割膠的特點,第一年就割了個特傷,成了全隊聞名的“傷樹大王”。

  張學明:“我當時心裏很痛苦、很難過。自己暗暗下了決心,要苦練。”

  張學明把膠樹樁扛回家,不分白天黑夜,利用一切空余時間練習割膠,技術很快得到了提高。他管理的440多棵膠樹,每年都保持在年産600多公斤的好成績。在十七年的割膠生涯中,張學明曾獲得過國家級、省級、農墾系統、地方政府、農場等部門授予的數十種光榮稱號。如今,他以高超的割膠技能,成為一名專職割膠輔導員。

  2001年10月的一天,景洪農場10分場突然遭到洪水的襲擊。大風裹著洪水,直衝場區,水漫過地面一米多深,職工家家進水,而進水最嚴重的是處於低凹地的李朝玲家。

  李朝玲:“水就淹到這裡。冰箱倒了,電視機、床都淹了。”

  李朝玲不顧自己家的安危,連夜搶救隊裏的公共財産。第二天,洪水退後,她又不顧家裏滿屋的淤泥和一片狼藉,天不亮就上山割膠去了。看著這位瘦弱的女工,你很難想象,就是她創造了年産10噸幹膠的記錄,連續5年奪得産膠標兵。在雲南橡膠基地,像李朝玲這樣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積極努力工作,默默奉獻的普通工人又有多少?

  景洪農場場長王宏彥,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廣東人,畢業于華南熱帶作物學院。他在雲南已經度過了36個春秋,可以説把一生中最寶貴的年華都付給了雲南,付給了中國的橡膠事業。

  王宏彥:“當時雲南墾區非常需要科技人員,所以我們就自願到了雲南墾區。”

  來到農場後的王宏彥從普通工人幹起,先後擔任過技術員、副科長、科長、副場長,直到場長。無論從事哪項工作,都是和橡膠打交道。橡膠已經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近十幾年來,景洪農場發展成一個經濟大場,橡膠總産量不斷攀升一躍成為全國第一,畝産居於全國首位。國際橡膠專家們誇讚他們是世界一流水平,被人們譽為“中華膠王”。

  王宏彥:“到今天回過頭來看,我感覺到自己在橡膠事業上,是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橡膠事業已經成為我過去生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從1904年刀安仁在盈江種下第一棵橡膠樹,到今天層林疊翠的數百萬畝膠園,從一個曾被列為天然橡膠種植禁區的無膠國,到世界一流的産膠大國,中華民族為此奮鬥了整整一百年。

  截止到2003年,中國共種植天然橡膠900多萬畝,當年産膠50 多萬噸,平均畝産70 公斤。中國天然橡膠已成為與糧、棉、油並列的國家重要農産品和戰略物資。中國橡膠人正以科學的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眼光,應用現代電子信息技術,構建營銷新體系和國際化發展的新思路,決心把中國橡膠産業做大做強,他們將以自己獨特的姿態,在中國21世紀經濟建設的巨大洪流中,掀起更加瑰麗的浪花。

  楊焰平:“雲南農墾人經過五十年的艱苦奮鬥,創造了天然橡膠世界一流的生産水平,可以説是創造了奇跡。這個奇跡的創造,是經過農墾兩代人親身實踐和發揚了艱苦奮鬥、勇於開拓、樂於奉獻、顧全大局的農墾精神的結果。為我國的天然橡膠這個戰略物資的發展,做出了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奉獻。”

  張寶文:“目前,從世界和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天然橡膠的需求將會持續增長。所以,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農業部已經把推動我國天然橡膠産業的發展,作為一項重點工作,而且制定出專門的行動計劃。”

  是什麼智慧使中國衝破橡膠生長禁區?是什麼力量使中國創造了世界的奇跡?是一代又一代中國的橡膠人,是中國橡膠人一脈相承的精神,是流淌在中國橡膠人身上奔騰的熱血,是中國橡膠人赤誠的魂魄!

  雲南墾區的一位橡膠人説過這樣一段話:“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僅是秦磚漢瓦,不僅僅是長城黃河,而更寶貴的是艱苦奮鬥、前赴後繼的精神……”

  中國橡膠人所承繼的不正是這種精神嗎?

(編輯:肖闊來源:CCTV.com)